“浙东引水河崧厦段是崧厦镇水系主动脉,其水质优劣关系剿灭劣V类水成败。”6月6日傍晚5时半,上虞区崧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陶海强叫上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何建锋,驱车直奔浙东引水河崧厦段巡河。
浙东引水河崧厦段西起曹娥江吕家埠村,止于万湖村,全长9962米,水面平均宽40米左右,途经10个村。
陶海强站在长海线便道桥上,两岸柳树随风轻轻摆动,水面碧波荡漾,一村民驾着小船在捕蟹。“如今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标准,有时能够达到Ⅱ类水标准,虾、蟹多起来了!”陶海强说,“几年前水质很差,我们下了三步棋。第一步,抓污水源头治理,投入1.3亿元,完成沿线10个村的2万多人口生活污水纳管,关停12家养殖场,40家企业全部截污纳管;第二步,实施10条支流清淤;第三步,健全河长制,每天4名保洁员巡回保洁。”
在潘韩村段,陶海强看到两块用青石做成的护栏被车撞断,当即拨打镇园林公司负责人的电话,请他们及时修补。
“巡河是一种形式,全面、及时、准确掌握河道水质变化才是根本。”在崧泽河支流入口,陶海强仔细查看水质后说。有一次,他在巡河中发现崧泽河支流有油污排入河里,于是因地制宜,建起了长达250米的混凝土挡墙,隔离污染源。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除了每周一次巡河雷打不动外,陶海强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巡河。4月15日,他在巡河中发现河面上有黑色污水,动用了机器人检查,最终找到罪魁祸首,原来是附近一家企业污水管阀门破了,污水进入河里。第2天,他在巡河中又发现河面上有污水痕迹,找了大约1公里,才发现是一家伞业企业在施工,挖破了污水管。事后,肇事企业被警告,企业负责人被约谈。
巡河至严巷头村,钓鱼的村民多起来,河岸边不时出现的绿色标牌很是醒目。“这是雨水口,两岸一共有218只。”陶海强回忆,他第一次巡河,专门找来一艘挂浆船,花了3个多小时找雨水口。“挂上绿色标牌,就是让周边居民都能看住这雨水口的水。”
巡河中,陶海强经常与附近的群众拉家常,劝说群众不要将垃圾扔进河里,劝导群众科技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等。“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在享受治水红利的同时,人人参与治河、管理河道。”陶海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