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开局之年好声音 >> 新生态
山清水秀入佳境
——开拓奋进又一年·新生态篇
2017年01月06日 09:08:14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2016年,刚刚获得地方立法权的绍兴,同时为“蓝天碧水”立了两部法规——这是绍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批实体性地方法规。

治气护水的这两个条例,从一个侧面彰显了绍兴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这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用最硬最实举措向污染宣战,向着率先实现“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目标前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绿水青山会给绍兴的未来带来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带来更幸福、更宜居的生活。

清污夺鼎再打治水硬仗

人勤春来早。在捧回2015年度大禹鼎之后,2016年早春,绍兴再次迅速开启了“勠力同心、清污夺鼎”的新征程。

全年1500万方清淤量,相当于前三年全市清淤量的总和。而到去年底,全市已清淤1951万方,完成量居全省第二。其中上虞区清淤539万方,总量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

清淤,只是“退、清、截”三手棋之一。去年以来,一系列退污减排、截污纳管工作,从源头上严控了污染总量。

印染、化工行业接受了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整治,全市累计整治印染企业107家、化工企业102家。据市水城办的统计,印染产业废水排放量下降13.2%。“严管严控,保护环境。”柯桥区委书记徐国龙在突击检查印染企业时说。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收官,城镇截污纳管建设三年行动、雨污串管整治两年行动、集镇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两年行动计划相继开展,全市乡镇(街道)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治水效果要实现最大化,除了决心和态度,更要通过各种制度来巩固,形成长效。

《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的实施,无疑是我市治水史上最大的制度突破。“它将是绍兴治水的底气所在。”省社科院法学所唐明良博士评价说。

而流域化配置、标准化公示、精准化治理、电子化巡河、社会化评价、全民化参与的“六化”做法,进一步完善了河长包河治水机制,赢得人民日报点赞。从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开始,市领导带头巡河履行河长职责成为常态。

以打造全省环境执法最严城市为目标,我市整合执法力量,强化联动机制,2016年,全市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505起,罚没款总额8745万元,办案数量和罚没款总额均列全省第一位。

“党员干部护水日”、“团员青年护水日”、“全民护水月”……治水已从当初“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变成一场越地儿女全民参与的自觉。“没有企业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治水工作就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副市长冯建荣感慨地说。

“五水共治”持续推进,水清河晏的梦里水乡重回身边。2016年,绍兴8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全部达标;24个省控以上断面全面消灭Ⅴ类水;70个市控以上断面有80%是Ⅰ-Ⅲ类水质,同比提高21.5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绿色,使得产业结构更合理,居民幸福感再提升。“原来的污染河道,如今成了我们饭后散步的最佳路线。”诸暨市暨阳街道同乐下村翁培灿老人指着屋后清澈美丽的江东渠说道。

联防共治治出清新空气

与全力治污水一样,深入治理雾霾承载着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也彰显了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度。

“6月完成‘煤改气’后,供热更稳定,进而带来产品质量的提升,效益提高了20%左右。更重要的是,对改善空气质量大有好处。”地处袍江开发区的浙江华夏纺织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康告诉记者。

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启动热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淘汰黄标车、实施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针对不同的污染源,我市追根溯源,向节能减排要清新空气。据统计,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用煤下降8.23%,其中纺织印染业用煤下降68.11%。

一方面是通过节能减排控制污染总量,一方面则是探索创新各种机制来管理污染排放。

与《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同时颁布的《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无疑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则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这一困局。去年以来,全市已启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11起,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4起,其中2家企业达成赔偿协议,协议赔偿金额93万余元。

作为全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改革的全面试点地市,我市全面整合环保监管领域的八大政策,实现“一张证管到底”,排污许可证信息管理平台也正式上线运行。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1月印发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中,有不少“绍兴方案”的影子。

“空气治理事关民生,要用仪器说话,用事实说话。”市环保局局长张永明说。去年,我市新建了8个省级以上功能区和49个乡镇(街道)空气PM2.5监测站点,空气自动站点乡镇覆盖率接近60%,为全省之最。

借助完善的监测网络,柯桥区从去年12月1日起率先在镇(街道、开发区)试行环境质量预警机制,安昌镇因去年11月份空气质量排名全区末位,吃到了首张大气污染黄牌。

一组数据验证了严控严管的成效。去年1~12月,绍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9.0%,超过目标值(75%),PM2.5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优于目标值(5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80,同比下降15.2%。整体空气质量比上年同期明显改善,好于周边杭嘉湖等城市。

“三改一拆”力促城乡蝶变

“原本的‘垃圾街’现在大变样了!”走在越城区南山路上,市政协特邀委员金雨亭欣喜地说。去年暑假,越城区对绍兴文理学院附近“脏乱差丑”等突出问题全方位整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南山路的变化,得益于“三改一拆”的强势推进。2016年,我市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和“无违建”创建工作,重点整治“路边河岸”违建、农村非法“一户多宅”、城镇建成区违建和严重影响消防安全违建四个方面,力求改变城乡环境,拆出发展空间。

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全市拆除违法建筑面积、“三改”项目建设面积,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完成率全省领先;有效利用拆后土地1282.1万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为78.7%。

“这是靠比态度、比进度、比力度‘比’出来的。”市“三改一拆”办负责人说。面对难啃的“硬骨头”,我市开展了违法建筑大整治“三比”竞赛活动:比态度,提高问题摸排的准确率;比进度,提高拆违任务的完成率;比力度,提高难点问题的处置率。

在厚厚的存量违法建筑问题清单上,每个问题点都有坐标、照片及对问题的描述,问题整改的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工作目标、完成时限等也列得清清楚楚。

查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每月底,市“三改一拆”办组织力量实地抽查,公布各地解决问题的进度情况。对各地自查出来的问题,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

拆违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党员干部带头,才能让老百姓服气。我市落实各级党员干部“零违建”报告制度。针对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的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加大曝光和督查力度。

“三改一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促发展、拓空间、优环境、保稳定、惠民生。我市按照“即拆即清、应耕则耕、应绿则绿、宜建则建”的原则,加强拆后地块开发利用工作。嵊州市甬金高速嵊州特大桥下的近3万平方米违法建筑拆除后,建起了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场所;新昌县儒岙镇黄泥丘村开展非法“一户多宅”整治,拆后地块建起了农民公园……

这一年,我们无比真切地感受到:清波碧水润泽古越大地,蓝天白云点亮市民生活,破旧立新洁净城乡环境。然而,沉重的历史负担和巨大的现实压力,使得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稍微松动便会反弹,需要久久为功。“继续秉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让绍兴的城市更有影响力,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晓东说。


作者:钟兰花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