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蒸汽机车在调车作业(摄于1979年)

内燃机车在萧甬线运行(摄于2002年)

电力机车首次驶入萧甬线(摄于2009年5月29日)

子弹头列车驶入萧甬线(摄于2009年8月13日)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子弹头动车……火车头总给人一种坚固雄伟、精神振奋的感觉,在绍兴铁路界有一位刚退休不久的摄影师,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在铁道线上“捕风捉影”,用一张张不同时代、不同型号的铁路机车图片,忠实记录着绍兴铁路沧桑巨变的发展历史。
对蒸汽火车头一往情深
提到蒸汽火车头,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一些情景:黑漆漆的机身加上红色的巨大动轮,炉膛口红光四射,司炉工不辞辛劳地弯腰铲煤,火车头喷出的浓烟直冲云霄,汽笛声震天动地,显示出一种无可比拟的霸气和力量。
铁路绍兴东站原党支部书记贺平是一位“老铁路”,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初次接触一架海鸥1204B相机,就对摄影入了迷。平时一有机会,他就会拿出珍藏在工具箱里的相机,拍摄工友检修作业的场景,或是一下班就躲进闷热的暗室里冲洗相片,每洗出一张满意的照片,他都会高兴得睡不着觉。
尤其,当他爬上威武高大的蒸汽火车头,仔细观察驾驶室司机的操作过程,机车前进后退,机件连接运动,就连机车哪个部位出汽,哪个部位出水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有的司机调皮,会冷不丁地拉几声汽笛捣鬼,但贺平就是喜欢跟蒸汽火车头打交道,无论是机车到站停靠加水,还是在机务段保养检修,只要逮住和司机说话交流的机会,他都会把人与机车的一组镜头给完美地呈现出来。
“过去蒸汽火车的平均时速只有四五十公里,安全行驶主要靠人力和手动掌控。”贺平介绍说,火车头通常需要配备三个人,其中司机长和副司机长时不时地要把半边身子探出火车头外瞭望,以检查信号灯和前方路况;司炉工也要不时地往炉子里添煤,大冬天甚至连衣服都能拧出汗水来,因此当时铁路系统有句经典的顺口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拾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机务段的!
留下绍兴铁路的光和影
据介绍,萧甬铁路上的蒸汽机车在2002年前后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新兴的内燃机车所代替。为此,有关部门还专门在绍兴搞了一个内燃调车机替代蒸汽调车机的启用仪式,上海铁路局以及省市一些领导都来参加隆重的剪彩仪式。斗转星移,2009年5月29日,大功率的电力机车又代替了内燃汽机车;2009年8月13日“子弹头”列车首次驶入萧甬线绍兴站;2013年7月2日,杭甬客专绍兴北站投入使用,绍兴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
从烧煤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谐号高铁列车……一台又一台新型机车的更新换代,让贺平兴奋不已,而他就像夸父追日般追寻着绍兴铁路的光和影,忠实记录着绍兴铁路发展变化中弥足珍贵的镜头。为拍摄一张理想的照片,贺平夏与虫为伴,冬与雪为伍,爬过山,上过树,有时“蹲点”守候一等就是一整天,为了拍摄理想的光与影,甚至还摔过跤。摄影作品《高铁时代》拍摄于2013年12月,当时他得知杭长、杭甬、杭黄三条客运专线将交汇于萧山区与柯桥区交界处,在了解了动车开行班次和行经路线后,他一早就爬到杨汛桥镇的一座塔上守候,精心构思拍摄画面,当3列和谐号动车在纵横交错的铁道线上飞奔闯入画面时,贺平果断地在最佳时刻摁下了快门,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好”!后来,这张照片被多家媒体刊登选用。
“五代同堂”不是梦
看着喷云吐雾的蒸汽机车疾驰在青山绿水之间,一种沧桑与豪迈感就会涌上贺平的心头。如今,他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翻看自己8大本摄影剪辑和近2万张摄影照片,每当看着形形色色、风驰电掣的机车身影,贺平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最美瞬间,忆起当初摄影的历程,即使现在已经退休,但他依然没有“停轮熄火”,为了完成新的纪实摄影专题而继续拍摄。
近日,当他获悉绍兴地铁1号线、2号线已正式获得国家批复,7月22日杭绍城际铁路在杨汛桥与钱清交界处的牛头山破土动工,贺平非常兴奋,“绍兴铁路过去只有一条萧甬线,没有始发站,现在铁路路网遍布,还首次增开了至陕西宝鸡和河南洛阳的始发客车,列车大提速也基本打开了朝发夕至的都市生活圈,让人体验了高铁时代的速度与激情。新型机车更新换代,地铁时代呼啸而至,我将衷心期待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低碳环保的地铁能够早日驶入古城绍兴,以完成我的机车‘五代同堂’的摄影梦想。”贺平说这番话时脸上满是憧憬。
贺平
过去摄影是工作
现在摄影是快乐

现为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铁路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铁路报》特约记者,在《浙江日报》《文汇报》《人民铁道报》《上海铁道报》《华东旅游报》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新闻照片1500余幅,其中200余幅在省、市及铁路类影展比赛中获奖。2013年,贺平把自己珍藏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铁路照片捐献给了绍兴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