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我与绍兴 >> 焦点新闻
这辈子,我已离不开曹娥江
2016年07月04日 10:11:14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我叫章月珍,是上虞区百官街道二甲村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年妇女。不久前,因为我曾经发表在《绍兴日报》上的一篇千字征文登上了安徽省中考试卷而“名噪”一时,这让我诚惶诚恐。不过,我真心感激绍兴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给予我文学的滋养。

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被鲁迅先生的文章深深吸引,从此在心中种下了“文学梦”。当时,读到课本中“少年闰土”时,知道了闰土父亲叫章福庆,这与我父亲的名字十分相近,心中还暗自窃喜,专门为这事问过父亲,与闰土是否有亲戚关系。当父亲回答说没有时,还曾有过小小失落。因为喜欢阅读和写作,我在初中、高中阶段学习时,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当作范文。

与大学擦肩而过的我,回家后务过农,打过工。当年,有个堂姐嫁到香港,父母也希望我去香港生活,但我很执拗。我离不开曹娥江这条母亲河,这辈子我哪儿也不去,就在家乡好好地生活。后来我结婚了,丈夫是邻村人,也曾跟着他做过一年时间的服装生意。但当女儿周岁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婆婆患上了精神疾病。为了腾出时间照顾家庭,我换过不少工作,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

2013年前后,因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家所在的村子整体拆迁。当时,给我家安置了一大一小两套房子并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丈夫从事他的水电安装,而我也不用再为生计辛苦奔波。安定的生活环境下,让我有时间重新握笔写作。虽然很多写出来的文字“压箱底”,但我却乐此不疲。

转折出现在2013年夏天。那年初,我在《绍兴日报》上看到一则尊老爱幼的征文启事,写作的冲动瞬间迸发。因为取材于真实的家庭亲情故事,文中主人公是我婆婆、我女儿和我自己,文章本意是教育我女儿如何关爱患病的奶奶。同时,也想通过这篇千字文,让周围的人们对待像我婆婆这样患病的老年人不要另眼看待,适当给予尊重和理解。我是晚上11时动笔的,哭着写完了这篇文章。

第一次投稿,为了不丢面子,我于是化名“云韵”。

数月后的一天,恍如做梦般,我接到《绍兴日报》副刊编辑郑休白老师的电话,说《爱的教育》一文已发表并获得了三等奖。后来,这篇文章居然还被收录于全国鲁迅文学奖评委王剑冰主编的《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一书。不过标题稍作改动,改为《那个春天,很暖》。发生在孝女曹娥故乡的故事,通过一篇千字文章,从绍兴走向全国。从此,我的文学生活被开启,且一发不可收拾。

我的创作素材都来自生活着的这座城市中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内容均为写实,即发生在身边的人、事、物。创作体裁也不断拓宽,从散文到小说,再到微电影剧本。

现在,我每个月都有二十来篇作品被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录用。有人问我,为何能如此高产?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写作,我想用我的笔,用我的温情之心,写出这座城市中那些深深感动着我的熟悉的小人物,让他们在我的作品中熠熠生辉。

因为热爱写作,我在当地小有名气,不少亲朋好友慕名而来,请我暑假时指导孩子作文。在教孩子们如何写好作文时,孩子们也给了我不少“养分”,他们不但成为我的创作素材,也成为作品的第一读者。而每当他们看我的作品哈哈大笑时,我也非常快乐。


作者:讲述 章月珍 记者 杜静静 整理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