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心 您的位置: 绍兴网 >> 专题 >> 书法祭禹越商大会 >> 焦点
“大禹魂”在绍兴
2016年04月19日 08:51:1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油画《大禹治水》线稿大图定稿版

章仁缘在创作中

一年一度,公祭大禹,已经21载。

这是一种仪式,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如何继承弘扬大禹精神,让大众“接收”得到,这需要制造更多的“现代的相遇”。

油画《大禹治水》是一种载体,这幅将被国家博物馆永久典藏且展出的油画,有画家大国匠心传递的文化符号,也有绍兴政府官员、企业家们用心建构时代的文化方舟,而一切的一切,都指向让大禹精神源远流长。

67岁的油画家站在升降机上“画大画”

绍兴城东,裕众大厦顶层,偌大的一间画室,一面是落地窗,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幅正在上色的油画《大禹治水》,长5.3米,高2.7米,画面上,大禹带领民众,胼手胝足疏浚洪水,气势磅礴。

67岁的油画名家章仁缘,站在升降机上,举着画笔给画布上色——这是他每天的工作,潜心作画,杜门谢客,任凭杭州的家里荒草萋萋。

记者与他联系采访事宜,他希望安排在傍晚6时以后,因为白天要作画。

绍兴文理学院周一农教授欣赏油画《大禹治水》后,由衷地赞叹:这是4000年前一个治水场景的定格,整幅画作线条优美、人物饱满,通过形与色的流变,把大禹融入到民众当中,融汇到浪涛滚滚的河海之中,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将大禹治水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预测,大禹精神将随这幅油画一起载入中国绘画史册。

章仁缘,南昌人,当代油画名家,曾经担任过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油画《赣南之秋》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一起被国家博物馆典藏,油画《蔡元培与光复会》则被中国美术馆典藏。

1986年,章仁缘考取浙江美院(现改名为中国美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时,已是中国美协会员,油画《正道沧桑——陈毅三年赣南游击战》获全国美展优秀奖。

2011年10月,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决定联合启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用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来呈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项“国字号”的美术工程,共计150个选题,分为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工程将于2016年10月完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和陈列。

中国美术学院随即举行了组织动员大会,希望艺术家积极参与申报选题。这天,章仁缘因故回了老家南昌。

院领导坐在台上,目光扫视一遍台下,向左右问道:“章老师怎么没来?”大家都摇头说不知情。

院领导掏出手机去电:“这么重要的会议,你怎么不来参加?”

“老母亲生病了,我在南昌探望。”

“你是不是不想画呀?”

…………

“当初,我确实闪过不再参加活动的念头,一来要照顾生病的老母;二来‘20世纪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已经参与过,想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三来想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他坦陈心迹。

但是,这位“不画画,就要生病”的画家,接到上面“传令”作画,二话不说离开家中老母,回到杭州后,来到中国美院办公室,在选题目录中挑选了暂时无人领取的题目——“大禹治水”,全力以赴投入到创作中。

10米开外是最佳观赏点,他选好位置再作画

如何画?这是章仁缘接手任务后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我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的足迹遍布九州,安徽蚌埠等地都留有大量的遗址。章仁缘从互联网上、书籍上搜索资料,踏访采风,前期功课做了2个多月。

有了海量的素材,接下去要推敲从哪个角度切入来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从而进一步表现大禹精神。

大禹的精神世代传颂,有神话传说,也有史料记载。归纳起来有三:“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因势利导”治理洪水的科学精神,“九州一家万众一心”的治国精神。“最终感动我的还是大禹带领民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治水精神。”章仁缘认为,艺术作品营造的意象,要呈现出普通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这样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从已经完成的素描草图上看,同行认为章仁缘的创作有两大突破:

一是构图上突破常规,把大禹这位领袖人物放在画面左下角,把民众放在画面中央,再通过色彩、明暗等,来突出大禹的领袖地位,反映众志成城治理洪水的精神。

二是表现技法上,采用国画的散点透视,展示画作的恢宏气势,让视线所及之处皆是治水场景,又利用油画的焦点透视,用线描细腻刻画每个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融贯一体,油画气韵,水墨画味道。

2012年10月,大禹治水的创作草图完成后,送抵北京审查,并进行展览公示。

2013年1月3日,《南方周末》的新年特刊,打通封面封底,刊登了章仁缘的《大禹治水》素描,取名《追梦》。

有同行见面时告诉他,《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辞每年都是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大禹治水”作为新年献辞的大幅配图,震撼!

“大禹精神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是因为它与今天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治水即治国,中国梦就是治国梦!”章仁缘认为。

油画正式开笔前,章仁缘为了使画作在展览时达到最佳观赏效果,特意跑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找到悬挂此幅油画的大致方位,他目测最佳观赏点是站在10米开外。

在作画过程中,他在画室里放置了一张沙发,距离画作10米开外,在作画的间隙,坐在沙发上观摩沉思,以精湛的技巧对画作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改。

绍兴盛情挽留画家安心驻地创作

去年9月,章仁缘的《大禹治水》油画开笔仪式在绍兴举行。

《大禹治水》的绍兴创作基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层高5米,可控天顶光,LED5400色温环保灯光,自动升降机作画。“这些硬件设备都创下了我的画室之最。”章仁缘说。

浙江画院院长潘鸿海与章仁缘是多年老友,他受邀出席开笔仪式。会后,他戏言:“老弟,绍兴人有文化眼光,给你提供这么好的创作环境……”

潘鸿海也参与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工程,他画的是《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是1973年在余姚被发现的。

“看来浙江裕众建设集团要留我在绍兴画一辈子。”章仁缘笑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章仁缘在浙江美院读研究生,师从院长肖峰,而“裕众”董事长孙益忠也在美院读书,两人就此相识相知。

2014年的一天,章仁缘为《大禹治水》油画到绍兴采风,孙益忠请老友吃顿便饭。饭桌上,章仁缘说起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到绍兴寻找创作的画室。因油画《大禹治水》长5.3米,高2.7米,一般的画室里安顿不下;而且绍兴有禹陵、禹庙、禹祠、禹像、禹碑……如果身临其境,创作起来更有感应和灵动。

“当听到《大禹治水》要永久陈列在国家博物馆,我意识到这是讲述大禹精神、推介绍兴的一个好载体,于公于私都要把章教授留下来。”孙益忠把此事跟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何俊杰进行了汇报,两人一拍即合——在绍兴成立大禹魂创作基地,让章仁缘在绍兴作画,开窗即可眺望会稽山上的大禹铜像。

为了能让章仁缘留在绍兴、住得惯、全身心投入创作之中,孙益忠为他定制电脑、画材、自动升降机,还特地请了一位保姆,负责照料章仁缘夫妇的生活起居。

章仁缘说,有点奢侈。他感谢绍兴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感谢孙益忠董事长提供的优渥创作条件。

“可惜我是一匹疲惫的老马,但愿‘老马识途’,在创作中也能创造奇迹。”章仁缘很谦逊。

“冥冥之中,我与绍兴有着不解之缘。”7年前,章仁缘创作全囯重大题材历史画《蔡元培与光复会》,这是一个绍兴题材;今年,即将完成的《大禹治水》又是一部绍兴题材的巨作。

一幅画一部纪录片一本书,以工匠精神创新传播

今天,一年一度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又庄重举行。

祭禹二十一载,绍兴缅怀先贤、弘扬精神、展示文化,一路前行。

随着时代发展,在“五水共治”、“重构重建”背景下,公祭大禹,弘扬大禹精神,守望精神家园,更有其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通过一幅画、一部纪录片、一本书,让大禹治水故事通过二次传播,“与现代相遇”,这是绍兴弘扬大禹精神的创新表达,也是绍兴市委宣传部今年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绍兴广电总台国家一级编导钱勇担任总导演的摄制组一行,正在拍摄一部关于《大禹治水》油画创作过程的纪录片。

2015年4月20日,绍兴公祭大禹陵,章仁缘作为特邀代表出现在祭禹现场。这一天,也是摄制组正式开拍的日子。

“章仁缘在《大禹纪念歌》演唱时的肃穆神情,在大禹像前拈香的双手,遥望会稽山凝思冥想的画面,将会是未来纪录片开端的某个章节。《大禹治水》油画挂进国家博物馆的大厅里,许是纪录片的结尾。”钱勇畅想着纪录片的画面,他力争该片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在互联网上传播,通过交流渠道实现海外传播。

有人曾言,绘画是上色的文学,文学是无声的绘画,电视又是流动的绘画。当绘画、文学、电视等文艺作品相遇,大禹精神传播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总经理孙国平认为,全国人民说大禹,与绍兴人说大禹是不一样的。绍兴如果没有大禹治水的滋养,不会成为今天的富饶之地,也不会有独特的绍兴黄酒,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应该饮水思源,缅怀先贤丰功伟绩,弘扬大禹治水精神。

如何让大禹精神与全民对接?孙国平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

譬如,当下走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正在创作一部轻歌剧《大禹治水》,预计在年底公演。

“绍兴有关大禹治水的文艺作品不计其数,有绍剧《大禹治水》,有歌曲《大禹纪念歌》等等,轻歌剧《大禹治水》创新表达形式,把舶来的歌剧与绍兴曲艺杂交,尝试打造一款观众听得懂又爱听的《大禹治水》,提高对受众的黏度。”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李强说。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惟有优秀的文化长留世间。

今天,当我们面对有4000多年历史的大禹文化,常怀敬畏之心,通过有创造性的转化能力,实现大禹精神与人心的对接,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

大禹精神,从来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未来的甘泉。


作者:记者 沈卫莉 文 记者 樊蕾 摄 编辑:陈文华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包括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