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居家养老”,但是,受早期独生子女政策的客观影响,如今50后、60后等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中老年朋友,养老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有的正在开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的另一个原因是基于大家都具有某一类共性,如同学、知青。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联系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自己较为稳定的朋友群,更容易在养老问题等某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小圈子抱团,老年人过上后现代生活
孙女士是绍兴人,退休前曾在柯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拥有自己比较合得来的朋友圈。她的意识比较前卫,早在几年前,便买了海南一国际休养中心的房子,用来养老。与她一起买房养老的,还有她圈子里的许多朋友。去年腊月到今年春节里,孙女士朋友圈10多位中老年朋友,全在海南生活。
孙女士介绍,她海南的小区实际上是个养老型社区,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下半年十月份开始住进来,上半年四月份陆续回去。社区里有伙食不错的公共食堂,还可以泡温泉,还有老年大学,以及各类健身设施。甚至还建有康复疗养院等专业的健康护理机构。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等各种需求。想要入住,既可以购社区内的产权房,也可以9万元租20年这种租赁模式,还可以10个月一租的会员模式。
“我们一起去的中老年人,大家都很说得来,天天泡温泉,听音乐会,有时候一起搭伙做饭、搓麻将,互相照顾,生活很丰富,都不想回来了。”孙女士说。
需求渐渐增多,70后提前考虑养老
像孙女士这样,在异地候鸟式养老的人,绍兴有不少。何女士也是其中之一,她表示,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看他们忙忙碌碌,自己帮又帮不上,还得给他们添麻烦,有时候想,还不如与自己聊得来的朋友一起生活,互相照顾。
然而,海南毕竟远了些,并且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年朋友都放得下老家,跑那么远养老。董先生是“70后”,他早早与同学们商量,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以后老了的话,最好不要给孩子添麻烦,同学们谁去周边生态好、配套好的哪个空心村租一片房子,大家一起过集体生活,孩子们星期天来看望一次也方便。
张先生在富盛开有“上旺山庄”,被同学、朋友称为张庄主。前不久,张先生在朋友圈谈了个设想,把农庄里的一些旧厂房改建成公寓,不少同学、朋友马上争先恐后预订他的公寓,称以后要抱团养老。
安昌国际村乡贤参事会会长胡柏青也表示,未来,以乡邻、同学、朋友等这种情感为纽带的集体养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如果有可能,乡贤参事会也计划未来在村里建设这样一个养老机构,满足村民的需求。
养老产业,闲置资源如何盘活
据了解,传统养老项目开发模式,投入大,收益慢,并不为业内人士所看好。
记者从柯桥老龄办获悉,目前,柯桥有养老机构17家,其中一家国办、15家公办、一家民营,对外称共有床位4716张。但是,这些养老机构主要面向“五保三无”,设施设备匮乏,养老功能不全,整体处于中低端水平。去年以来,区里着重推进“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老年活动中心的升级版,即通过补充完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功能,包括健康咨询、精神慰藉及文娱活动等功能,使之更好地为社区的老年人服务。目前,中高端老年服务市场基本空白。
随着老龄人口的越来越多,政府也有相关的规划。柯桥区计划到2020年,老龄人口96%居家养老,4%社会养老。对照这一要求,目前柯桥区养老设施还远远不足。
针对现在社会上类似抱团养老等这种需求,也有业内人士建议,是否可以把一些闲置的农庄、空心村甚至厂区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这样整体投入相对可以较小,而同样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对此,记者咨询了柯桥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闲置资源的土地性质、消防要求,与养老机构不一致,类似这样的个案,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决定,要由各相关部门进行讨论,或由区政府制定专门的政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