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禹和开面馆的外来人员交谈。
春节刚过,在绍兴城区摆摊、开小店的外来人员陆续归来,热心的老禹又开始奔走,继续他忙活了20多年的“事业”:看看外来兄弟有什么难处和需要帮忙的地方,替他们排忧解难。元宵节临近,贴心的老禹还不忘给他们送上汤圆。
老禹是个热心人
老禹名叫禹政鸣,和65岁的老伴黄阿四住在越城区辕门桥。2008年,老禹从绍兴市供销合作总社退休。老禹是个热心人,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他都捐了款。2008年,老禹听在绍兴袍江一家印染企业工作的朋友说,企业里一对河南夫妇的10岁儿子生了重病,需要很多钱。老禹立马拿出200元,让朋友带过去。一星期后,老禹还特地跑过去探望那个男孩,带了很多课外书,鼓励他好好养病,不要放弃学习。
老禹乐于帮助他人,特别关注来绍打拼的外来人员,觉得他们很不容易,应该更多地让他们感觉到第二故乡的温暖。老禹向外来兄弟介绍自己时,他常常是这么说的:“我姓禹,大禹的禹,你们来绍兴,一定要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帮外来兄弟“练摊”
老禹和外来兄弟们“结缘”,要从20多年前说起。当时,一个名叫阿巴斯的新疆墨玉县汉子,和数十个老乡来绍兴做羊肉串生意,在绍兴越城、柯桥和上虞等地摆起了摊。一个冬夜,老禹路过阿巴斯在越城区县前街的羊肉串摊,看到一个小伙蹲在地上,一脸沮丧,不时用手捂脸。“小伙子,你怎么了?”他上前询问。在一旁烤羊肉串的阿巴斯说:“他叫小艾,从小没了妈,特别怕生,脸皮薄,卖个羊肉串还脸红,做不了生意。”
老禹思索片刻,一把拉起小艾,“明天我陪你出摊。”老禹说到做到,次日早晨6点多,他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来到绍兴西北城郊的阿巴斯和小艾住地,陪小艾一起出摊卖新疆馕饼。做生意得吆喝,小艾低着头,红着脸,憋不出一句话,老禹倒先喊起来了:“吃馕饼啦,热乎乎的饼,新疆风味……”顾客陆续来了,老禹忙开了,小艾却把头埋得更低了。
“怕什么羞啊,以后还娶不娶媳妇了?”老禹说笑着,鼓励小艾抬起头,试着和顾客交流。渐渐地,小艾有了自信,对老禹说:“老禹大哥,晚上出摊,你能不能也陪我?”
当晚七八点至次日凌晨,老禹一直陪着小艾卖羊肉串。不仅如此,之后一连五六天,老禹都陪着他。就这样,小艾有自信了,脸皮也“厚”了,能自个儿摆摊了。
那些天,老禹回到家,老伴被他身上的羊肉味熏得受不了,但她还是很支持老禹的做法,觉得外来人员来绍打拼不容易,能帮就帮下。
老禹的热心义举,通过小艾和阿巴斯他们,很快在绍兴外来兄弟间传开了,大家有困难都来找老禹,老禹总是来者不拒,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他们。
替外来兄弟出头
前年秋天,27岁的西北小伙胡冬在越城区解放北路摆夜宵摊时,被一辆豪华轿车撞飞,不幸死亡。胡冬摆了五六年夜宵摊,老禹知道他一人在绍兴,赚的钱全寄回老家。有事没事常来看看这个朴实的小伙子。
噩耗传来,老禹很痛心。为了给胡冬讨回公道,他辗转找到肇事者。对方是个年轻女子,她说自己没钱,车子是借来的。“你深更半夜开着豪车,这车是谁的?要不要我们查下去?”老禹说,“小胡摆夜宵摊赚不了多少钱,你可能一顿饭就吃掉好几千……”
年轻女子脸色变了,低声说:“你不要去找车主,钱我来赔。”数月后,胡冬的家人拿到30多万元赔偿款。老禹把钱交到胡冬妈妈手里,她拉着老禹的手失声痛哭。
老伴黄阿四常说,她不喜欢和老禹逛街,每次逛街,老禹就像串门儿一样,从这家摊子走到那家小吃店,关心他那些外来兄弟。一条街逛下来,需要大半天。
2014年1月16日,老禹突发脑溢血,被急送至绍兴市人民医院,所幸抢救及时,脱离危险。住院期间,很多外来兄弟拿着礼物来看望他。老禹的脑子在恢复期间有些迟钝,直到出院,才看到他们送的礼物,直摇头:“不能拿啊,他们都不容易,我怎么能拿他们的东西。”说着,他坚持让儿子把这些礼物一一送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