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越城区府山街道水沟营社区在辖区16个居民小区发出近1800份民需征求表。经过采集、整理、综合、分析,基本摸清了当前居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同时也为社区党员“微服务”帮居民实现“微心愿”,提供了工作依据。(6月7日《绍兴日报》)
水沟营社区的这一做法,虽说具体落实还有待时日,但坚持“问题导向”值得称道,即瞄准居民所求所需所盼,精准服务,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言必称“信箱”“热线”“微信”“微博”等信息化时代,似乎凡事都能与这些名词扯上一些关系,但水沟营的社区干部迈开双腿到居民群众中去,见真人、办真事,面对面结交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仍然是当下最真实、最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方式。
具体到社区工作,就是以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居民的困难、不便和需求倒逼社区干部问计于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办法和措施等,比如,“居民楼道灯损坏需要更新的”“小区电线老化需要改造的”“小区道路破损需要维修的”等等。凡此种种,通过调查摸底、问题易难、范围大小、实施缓急的要求,来一一落实。这种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按照科学有序的程序,也就大大提高了效率。
精准对接,对症下药,居民想什么,就做什么,大家关心什么,就服务什么,这才是精准对接的思维理念。社区居民群众是需求方,党员志愿者是服务方,只有对居民需求心中有数,实现精准对接,才会得到最广泛的认知、认可与认同。实现群众工作供给侧理念,就要与居民群众面对面地倾听、心贴心地交流、实打实地服务,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居民提供更多看得见、摸得着、入人心的服务,使社区服务更加接地气、更加温暖、更符合群众的胃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只有抓细、抓小、常抓不懈,件件叠加,项项累积,次次集聚,久久为功,才能真正让群众在“微服务”中如沐春风。类似水沟营社区这样的探索,应多多益善。
作者:董柏云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