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已写入了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天天喊,但前些年的“减负”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不仅有学校和老师违背教育规律、过多布置家庭作业的问题,也有孩子频频参与课外培训的家庭因素。孩子参与课外培训多,与不少家长热衷课外培训希望提高孩子成绩有关,但不可否认,也与孩子们缺少一定的娱乐和活动场所有关。
孩子们放学以后喜欢干什么?据中国儿童中心教育活动部的抽样调查,87.4%的儿童喜欢课外活动,79%的家长支持儿童参与课外活动。可在孩子们的周围缺少玩耍的地方。于是,一到周末或假期,一些家长不是把孩子关在家中,迫使他们做“宅男宅女”,就是把孩子送进培训班,虽然要花费钱,但是毕竟那儿有伙伴,也有安全感。
因而,要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为中小学生增加课外活动场所也应是一个重要举措。试想,面对活动设施多、安全感强、又不用掏钱的活动场所,哪个孩子不喜欢玩,哪个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玩?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自然而然地减下来。
目前,各地专门为孩子准备的活动场所并不多,孩子们一放学大多只能回到家里。一些活动场所有条件限制,只服务于特定人群;一些活动场所的收费惊人,高昂的入场费把许多学生挡在了门外;一些公共场所如图书馆、体育馆等因为路途较远或自身的接纳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一些学校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也往往在学生放学后关闭校门。
课外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耍,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减负”,也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谈论全面发展,强调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是一句空话。”只有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其课外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才能使“减负”取得成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孩子。
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场地,学校应考虑如何为学生使用场地提供方便。家长应尽可能利用休闲时间帮助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几个家庭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学生课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更多考虑中小学生的需要,规范各活动场所运营和安保,尽量以较低收费甚至免费的形式对学生开放。
作者:何学港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