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苦的孩子,但是没见过这么苦的:60多岁的爹53岁的妈,都是一身病,生活不能自理。从3岁做饭5岁洗衣,11岁既要上学又要照顾双亲,俨然已是家里的“顶梁柱”。
见过坚强的孩子,但是没见过这么坚强的:照料两个病人一个家庭还要上学,承受一个成年人几乎都吃不消的烦累,她却笑着说:“一点都不觉得苦,因为爸爸妈妈非常疼我。”
在她小小的还需要糖果堆砌的年纪里,“爱”可以超越一切物质,是一份心意,一种牵挂,只要家人之间有爱,再“苦”也便不是苦。
在她尚未完全长成的价值观里,没有命运不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天灾人祸,只有相亲相爱真善美,只有面对困难时的不怨不艾、勇敢面对。
刚听到杨亚银的故事时,“感动”“感人”等字眼已何其浅薄,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我的心情:震撼。
震撼我的是生命的顽强。当一个弱小的生命降生在这个家庭时,就像一粒顽强的种子落进盐碱地,坚韧破土生长,磨炼出了非凡的生命力量。即使在以后的岁月里,困苦也是生命的养料而不是拦路石,帮助她破茧成蝶。
震撼我的是她精神世界的纯净。世俗意义上的幸福,尤其是孩童眼里的幸福,不外乎优裕的物质、安逸的生活,但她眼里的幸福,是父母相伴,有爱相随,这是她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至于吃什么饭、穿什么衣,玩什么玩具,都不在她的幸福标尺上。
震撼还来自于,她小小年纪便展露出来的“用双手战胜困难”的人生规划和非凡勇气。当下“原生家庭”一度成为我们度量一个人后天成就的“有色眼镜”,甚至成了一个人不努力的借口,但是小亚银告诉我们,“寒门”只关乎物质,跟精神无关,一个人只要内心丰富,再贫寒的家庭也是出发的港湾、爱的温床。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绍兴晚报》去年7月报道过的另外两个寒门学子:父母是柯桥区某企业的工人与清洁工、双双考上名牌大学。别人眼里的贫寒,在他们看来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他们的精神力量,比那些家境富裕的孩子都要强大。他们拒绝别人的帮助并非拒绝怜悯,只是觉得战胜困难更是自己的责任。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再伟大的时代也会有遇到困难的个体。我们并不是要歌颂困苦,但经历过逆境的人确实更能拥有生命的弹性,“苦难是最好的学校”,这句话虽然并不绝对,但能够战胜苦难、寻找阳光的人,却一定是时代的强者。
当经济的发展为绝大部分孩子搭建出了淋不到雨滴的天空,我们要感恩时代的进步,但物质丰富却并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尺。我们要学会欣赏那些饱经风霜的花朵,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欣赏他们倔强的美,而不是给他们贴上一些我们自以为是的标签,用同情代替欣赏。
就像我们热烈曾关注过的云南鲁甸“冰花男孩”,那满头的冰花,是严寒的结晶,又何尝不是他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工具?
祝福小亚银。
作者:何瑛儿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