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车100元”“理发100元”……这几天记者走访发现,洗车、美容美发、家政等服务业已悄然涨价,有些店家的服务报价甚至翻了一倍。据了解,随着很多服务人员返乡过春节,人员紧缺、人工成本上涨是涨价主因。
每到过年,市场上很多商品及服务价格骤然飙升,已经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惯例。尤其是洗车、理发、家政保洁、餐饮等服务行业,更是“涨”声尤甚。
“春节式涨价”不是今年才有的现象,而是年年如此。对商家来讲,这价格涨得挺“理直气壮”:一方面,一些员工纷纷回家过年,顶班留岗的要“加班工资”,再加上原材料、物流配送等相应加价,商品和服务成本自然提高了;另一方面,春节前后是消费旺季,刚性需求难免会造成部分商品因紧俏而“物以稀为贵”,一些“精明”的留守商家奇货可居,价格当然不会原地踏步。
表面上看,“逢年必涨”确实能让一些商家赚一把,但随意涨价却是一种短视行为,砸掉的是信任,毁掉的是信誉,尤其是趁机串通哄抬价格、强迫消费等行为,无疑会让消费者“用脚投票”,最终商家只能自吞“自搬石头自砸脚”的恶果。于此而言,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趁节打劫”“漫天要价”,应作为职能部门的一项“硬任务”持续“发力”。
从一个理性的态度来看,“春节式涨价”符合市场供求规律,大多数老百姓也能理解,但问题在于,“春节价格”既不能只由商家“一个人说了算”,更不能涨得无序无度,必须设定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从而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也给商家保留一个合理的利润水平。这起码对应着三个方面:一,如何涨要有标准。过年不是筐,不能样样涨价都往里面装。譬如,餐饮行业可以相应提高菜品价格,但开瓶费、包间费等不合理费用不能乘虚而入。二,何时涨应定规矩。对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劳动者,商家按照劳动法等规定额外支付加班费,由此适当地提高一点服务价格作为“辛苦费”,也符合情理。但“春节价格”要有时间界定,不能把“尾巴”拖得太长,尤其是过了正月半市场秩序早就回归正常,如果还死守着“春节价格”不放,那就有些不合情理了。三,涨多少要有限定。在“涨”声四起之前,物价部门要进行市场调研、测算论证,给出合理的参考标准,并作出最高幅度的限定。而且,对于上涨后的价格,也要予以明示,并事先与老百姓讲清楚、说明白,切实满足他们的知情权,避免价格欺诈。
作者:徐剑锋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