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绍兴人孙先生举家南京游,结果在一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发现不少错字别字,这令他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六朝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个别地方的布景不该如此潦草。
在明孝陵景区里,孙先生看到巨大的景区简介牌上这样写着:建陵始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园1381年),没听说过有“公园1381年”,应该是“公元1381年”的笔误。
在中国科举博物馆里,其中有关葛云飞的介绍,有“浙江杭州萧山人”字样。孙先生认为,既然是在中国科举博物馆里讲古代科举,用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讲古人,有点不伦不类,应该写成“浙江绍兴山阴人(今地属杭州萧山)更为确切。
在钟山风景名胜区里,有一处景点叫美龄宫,里面简介多用繁体字,可惜的是,也是错误百出。其中有“隱居后”、“住臺灣后”、“飯后茶余”等等。繁体字中的“后”,是用于“皇后”、“太后”。而意思为后来的“后”,繁体字应该写成“後”,“余”的繁体字是“餘”,即“飯后茶余”的繁体字应该是“飯後茶餘”。
平心而论,景区景点有错字别字,并非南京一处。此前早有媒体多次报道过类似现象。有人在南昌市绳金塔景区游览时,在景区内一块小小的石碑简介里,就看到两处明显的错别字:闭且(目)凝神,蔚力(为)奇观。
也许有人会说,有错别字是难免的,只要改正即可,大可不必吹毛求疵。但是,笔者总觉得在错别字后面隐藏着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这里或许有制作者文化素质不高的原因,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马虎、随意、浮躁的心态和行为从中作梗。上面提到的这些错字别字,都是低级错误,假如让专业校对人员把关下,或许都可避免。
语言文字是人类记载、传递、交流信息的工具。因此,使用这种工具,不论是哪一种语言文字都要求纯洁、严格、规范。反之,则会产生误解、误导的作用,甚至以讹传讹。虽说只是区区几个错别字,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最该具有“文化品位”的全国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由于工作上的浮皮潦草、把关不严,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制造出一些贻笑大方的“文化败笔”,而留下了遗憾,实在应加以改进。
作者:慧文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