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精准扶贫”不妨多引进民间公益组织

2018-02-20 19:08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今年2月4日,备受瞩目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精准扶贫”是其重点内容之一。就在同一天,新昌一支民间公益组织——新昌关爱老人协会的志愿者正进入深山,挨家挨户走访贫病交加的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年货,也送去了山外社会各界的温暖。这支成立仅两年的民间公益组织,为新昌县约300名困难孤寡老人建档,并长期与160多位孤寡老人结对,定期上门探望,每年向孤寡老人捐款捐物两百多万元。

一个在中央,一个在乡野,这两件事有什么关联?笔者认为,发生在新昌的这件“小事”恰恰为我国的精准扶贫“大事”提供了一种思路——精准扶贫,不妨多引进民间公益组织,发挥他们的优势,做好“精准”文章。

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团体朝着组织严密、运作高效的方向发展。以新昌关爱老人协会为例,2016年正式注册,如今已成为新昌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组织,吸引了三四千志愿者的加入。协会对孤寡老人的管理已做到了精细化。志愿者们走遍每个村的角角落落,为困难孤寡老人逐一建档,且实现网格式、片区化管理,一旦老人突发意外,所在片区会迅速得到消息,马上帮扶。也就是说,他们比政府扶贫更有效率,尤其是在精度、速度上。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前不久,新昌民政部门补助了该协会12万元,用于购买爱心物资运输车。

民间公益在某些领域比政府更有效率,这正是精准扶贫工作引入民间公益组织的最大理由。从实践来看,我国自上而下式的扶贫往往遭遇基层信息不全、弄虚作假等难题,从而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而与基层政府相比,民间公益组织人数更多,有着“献爱心”内驱力的志愿者往往也更投入,更不易受到各种利益的牵制,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全面、“精准”的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精准施策打下基础。

扶贫手续的繁琐也是扶贫工作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政府对贫困认证资料的审批往往长达数月,大大挫伤了贫困者求助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扶贫的效果。与之相比,民间公益组织操作更为灵活,更适应农村实际。从赋予扶贫更为丰富的涵义来看,民间公益组织也更人性化,更能抚慰受助者的精神“贫困”。

事实上,不仅仅在直接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领域,在需要帮助“造血”的复杂扶贫领域,一样可以引入合适的民间公益组织,发挥广大志愿者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为政府精准扶贫助力。

今天,我市民间公益组织正遍地开花,以微公益为表征的扶贫济困活动如火如荼正在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主动拥抱这种变化,调整社会治理政策,引导民间公益组织进行规范化管理,并更多地赋权,让他们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政府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资金扶持,甚至直接将相关专项扶贫资金交由他们使用,政府部门只行使监督、审计职责,让民间公益组织在擅长的领域担当“主角”,形成一个政府和民间相互配合的多元化扶贫结构。

作者:钟宏娇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