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这样的“爱心公社”多多益善

2018-02-12 09:18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嵊州三界镇谢岙村有个别名叫“爱心村”。2000年,村民赵辅康看到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或经商,留下不少无人照顾的老人,于是发出倡议,希望党员干部和外出创业人士捐款设立爱心基金,帮助生活困难的老人。18年来,“爱心公社”社员在不断增加,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扩大。(据2月6日《绍兴晚报》)

谢岙村的“爱心公社”让我收获了另一番感动和感想。与其说是“公社”,不如说是“基金会”。严格讲,它是由村民自发组建起来的一家山村互助基金会,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它的特殊性。时下,冠之以各种名目的基金繁多,但如谢岙村“爱心公社”这样的基金还是第一次听说。它不是由财团或者富人设立的,而是由一群并不富裕的农民自掏100元、200元设立,基金规模很小,受助者数量也有限,但居然“存活”了18年。比起其他地方的基金会,它太小,太不起眼,但它的高贵之处恰恰在于不因为小自感卑微,不因地处山区得不到外力帮助迅速凋零,而是顽强地用另一种姿态傲然耸立在乡间。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邻里守望,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优良传统和乡土文化,受其浸润,世世代代的村民总是愿意用各种各样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乡里乡亲,一箪食,一瓢浆,守望相助,维系着乡村社会的存续发展。随着小农经济社会转型到现代农业社会,传统的个体间的帮扶显然已不能满足救助需要。譬如“留守老人”,由于失去劳动能力,亲人又不在身边,没正常收入,生活十分贫困,需要有人给予长期的帮扶,包括经济帮助和日常起居的照料等,单靠乡亲偶尔的帮扶肯定不行,必须要有一群人、有一定的固定资金予以长期帮扶。这就是“爱心公社”的使命所在。谢岙村“爱心公社”的“社员们”已坚持照顾“留守老人”18年。

感动之余,我也不能不替“爱心公社”的未来担忧,担心它因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继。毕竟像赵春森这样的热心人士不多。报道称,新春将至,今年80多岁的退休教师赵春森(他是从这个村出去的)专程从城区赶到谢岙村,向“爱心公社”捐助3000元善款,这已经是赵春森连续第七年捐款。

怎么办?我建议,首先是地方政府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充分认识到设立乡村爱心基金的意义,它不但能解决留守老人和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还有助于改善村风村貌;其次是健全村两委会建设,督促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资源,发展山区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证每年由村里向基金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充实基金;再次就是号召发动社会团体、企业和爱心人士向农村爱心基金会捐钱捐物,在确保其做大做强的同时,要求其定期公布善款去向和账目清单,促使其在公开透明中规范运作。

作者:王学进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