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酒坊,既要有地标意义、文化意义、历史意义,更要有创新意义、营销意义、旅游意义,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深入酒坊寻觅黄酒的奥秘,让越来越多的黄酒爱好者因为黄酒而钟情酒坊独恋绍兴,这才是酒坊复出的终极意义
上世纪30年代,绍兴城乡有酒坊2246户,这道酒乡特有的风景线如今已消失殆尽,成为一代黄酒人心中的遗憾。最近有识之士提议应该尽可能复建部分酒坊,在传承和弘扬绍兴黄酒文化的同时,助力绍兴旅游的发展。(1月31日《绍兴晚报》)
绍兴黄酒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茅台酒的生产历史演变颇为相似,在品牌效应形成之前,皆以民间酒坊的兴起为基础,在全民产业形成之后,才涌现出行业巨头与酿酒标杆。如果说投醪劳师是一种酒文化,那么近百年前遍布城乡的两千余家酒坊更是酒乡的一面旗帜,是黄酒文化根植民间的生动写照。民国期间,是绍兴黄酒作坊鼎盛时期,东浦以576户酒坊位居榜首,阮社、柯桥、绍兴城、皋埠等紧随其后,年产300缸以上的酒坊就有68户,年产最高的可达2910缸,可谓盛况空前。
酒坊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集约化经营的出现,规模化生产势必取代个体化作业,如果黄酒产业还停留在酒坊模式,绍兴黄酒谈何振兴?又如何能走出国门?所以说,酒坊的消亡是黄酒业做强做大的见证,从某种意义上讲,酒坊确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无可遗憾。然而,今天我们要发掘的并非酒坊的生产价值,而是其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意义,追溯黄酒文化的源头,还原黄酒产业的旧貌,呈现全民酿酒的酒乡文化,这才是重建酒坊的初衷与本意。
重建酒坊当然不必追求当年规模,酒坊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把酒坊作为黄酒营销与酒乡旅游有机融合的一个重要媒介来对待,可以发现酒坊所要强调与突出的不再是生产能力,而是生产过程的体验与观感。古法酿制的黄酒是怎么来的?自己动手参与酿酒有着怎样的感触?由于体验了酿酒而热爱黄酒——这是我们对酒坊复出的期待与目的。重建酒坊,是黄酒之旅大布局的一枚棋子,这枚棋子能够直接触动游兴与酒兴,是一种更有操作性与直观性的“吆喝”。打响老字号,恢复老酒缸,还原老酒坊,作为黄酒文化生生不息的一个象征性的标本,让游客参与进来,让游客当垆沽酒,这无疑是很有说服力的黄酒营销手段。
酒坊说到底是沉淀的文化,重新打捞起来不能只为了忘却的纪念,而要适应旅游文化的需求,适应文化作为卖点的需求。酒坊应该有一张“网红脸”,酒坊应该具有更多的开放性与参与性,酒坊更应该有相应的衍生产品与文化创意,把传统的文化与时尚的创意相结合,把历史的传承与新潮的推手相融合,酒坊可以激荡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可以走出一条酒坊不仅仅局限于“酿酒”的新路子。
重建酒坊,既要有地标意义、文化意义、历史意义,更要有创新意义、营销意义、旅游意义,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深入酒坊寻觅黄酒的奥秘,让越来越多的黄酒爱好者因为黄酒而钟情酒坊独恋绍兴,这才是酒坊复出的终极意义。
作者:钱科峰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