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了一篇影评,便决定跑去看电影《无问西东》。没观影前,还在瞎琢磨片名的意思,无问西东,不明所以。
看完影片,掩面深思,发现“无问西东”,实在对得起这影片,这四个字也因此钻进心里。设想,把它改为“不问西东”,是不是有点消极颓废的味道,而“无问西东”,就有了一种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气概。
对于这部影片,已经有了太多的影评,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阐述。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在影片里看到的是民国时期那些人的风度。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清华大学,学人吴岭澜盲从实科(理工)报国的赤心,英文和国文满分的他,物理却是不及格,他对人生充满了迷惘。直到梅贻琦校长意味深长地找他谈话:“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
1924年泰戈尔访华,在清华园里演讲引万人空巷,陪同的有梁启超、梅贻琦、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等大家名流。台下的吴岭澜站在人群里,听到泰戈尔竟然也会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无止境地思索,而站在泰戈尔身边的人,自由笃定从容。他说,原来这就是真实,不是因为名人的身份光环,而是听从内心的自认,知道自己想什么、干什么、为什么活着。
吴岭澜终于放下了不适合自己的实科,转去学文。再后来,他跟随学校,去了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做了一名文学教授。他带着学生躲避空袭,在山洞里泰然自若地为他们念泰戈尔的诗。
西南联大的教室极其简陋,自建铁皮顶、茅草顶的校舍,一遇到刮风下雨就授课困难,每当此时,老教授便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字。此情此景,那份文人情怀,令人感动。
而沈光耀是那位“静坐听雨”的学子之一,也是听吴岭澜在防空洞里念诗的学子。家境优渥的他在同学们眼中是公认的“看起来什么都能做好”的人。父母对他的期望仅仅是:不要被功名利禄迷失心智,只需拥有简单平静的人生。偏偏在他求学之际,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他那张平静的书桌。他背着父母参了军,选择投身到最残酷的战争中。“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这位阳光帅气的飞行员无畏地说。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看着影片,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浩叹不已。
《无问西东》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故事每一段都精炼,每一句台词都洗练,每一个细节都做足,可以匹配清华大学校歌里的一句话“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作者:语丝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