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教育方式的出现,核心问题并不是谁要取代谁,而是提出了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走向,教育该如何走出机械化灌输的传统束缚,去反思如何由“教书”向“育人”作出更大的跨越与转变
12月9日,在杭州首届未来教育家论坛上,与会的全省各地500多位中学校长及教师着重探讨了人工智能这个问题。为了验证“未来三十年内教师行业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预测,有机构办了一场“人机教育大战”,结果,经验丰富的老师完败给了智能机器人。(12月11日《钱江晚报》)
自从“阿尔法狗”面世以来,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已不再陌生,机器换人将在未来终结哪些职业成了热门话题,教师职业也名列其中。经过实验,机器人通过大数据帮助孩子增强了考试的能力,提高了考分,但如此的机器人教育也不免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它能起到提分的效果,却抵达不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书”这个层面可以超越人类,却无法抵达“育人”这个境界。
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考出好成绩。如果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还停留在这个状态,显然已经落伍,因为你所期望的已经是人工智能能替代的。机器人教育方式的出现,核心问题并不是谁要取代谁,而是提出了教育在新形势下的新走向,教育该如何走出机械化灌输的传统束缚,去反思如何由“教书”向“育人”作出更大的跨越与转变。人工智能的教育实验,更多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教育界的反思。怎样从以分为重的“硬教育”转战到以素质为核心的“软教育”上来,多做些机器人无法做到的教育拓展,多探索些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机制,这是人工智能给如何教书育人所上的一堂反思课。正如杭二中校长在论坛上所说,在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面,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近日,随着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病逝,他生前的一篇文章被广泛关注,他在文中说:如果有机会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会让学生从我这里体会到尊重、平等、民主,我不会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会关注课堂每一个孩子,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我要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经过退休后的大反思,他更加明白“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关注人的素养才是教育的本义所在。
从于永正的感悟中,可以看到教育的绿洲无限之大,根本不是人工智能所能全覆盖的,我们也没必要去和教育机器人正面对垒,而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改良现有的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各种束缚,让教育更加符合素质养成的需要,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要。说到底,职业教师能引导学生走向更加智慧与光明的明天,这次人工智能的倒逼,对于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培养高优人才应能有所启迪。
作者:钱科峰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