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家、诗人余光中于12月14日逝世,享年89岁。消息一出,迅速占据各大网站头条,并在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
与老人逝世消息同时刷屏的,还有他的那首《乡愁》。以《乡愁》缅怀,是情感上的接近,也是文学意义上的局促:很多人对余光中先生的听闻就从那首《乡愁》开始,也有很多人对余光中的了解,仅止于《乡愁》。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弯浅浅的海峡。21岁的余光中将新娘、母亲等颇具情感意味的字眼,赋予到抽象的乡愁上,把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情怀,展现得清澈通透。从文学创作层面讲,这无疑是成功的;在情感共鸣上,它感动了无数背井离乡的人。
当我们简单地把余光中和乡愁划上对等的关系,再辅以看似情感丰沛的辞句,是否就是对他最好的缅怀呢?不,我们要缅怀的,应是一个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人,而不是一首在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被意外发掘的诗。
于此,当我们缅怀这位逝者时,最起码应该去了解,在《乡愁》之外的余光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透过作品,无疑是了解他的最好方式——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在散文、评论、翻译等领域也都有建树。在他所涉猎的范围,除了乡愁之外,还有他对工作、家庭的理解,对文学的理解等等。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余光中身上的率性、洒脱。
缅怀一个人,不是要从故纸堆复原故人,也不是要刻意铺陈悲痛与惋惜,而是要从逝者身上发现他成长的密码。即便不能因此成为他那样的人,至少要祛除一些自己身上的低级和无趣。
当我们缅怀余光中先生以及他的乡愁时,我们或许需要检视的是,对于诗歌,到底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乡愁,到底意味着什么?关于文学创作,到底该取径何处?更进一步地说,我们距离余光中,到底差了多少“邮票”“船票”“海峡”?
诗歌作为一种体裁,它的兴起与没落自有它的时代背景,但诗歌所传递出的人生态度是普适的,我们的诗情画意,我们对庸常生活的诗意追寻,应该得到延续。而被浩荡时代所裹挟,就能成为“诗在远方”的全部理由吗?
乡愁,它依然是一种情感上的块垒。只是,这乡愁飘零在世俗功利间,我们有多少人为赋乡愁强说愁呢?
仔细想来,与其说是余光中对乡愁的情深意重让人向往,不如说是他这一辈子“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的洒脱和率真让人向往。老人已逝,余光不终,更深刻地知他、懂他、理解乡愁,或才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缅怀。
作者:高亚洲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