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多些嫁接思维,让地方文化“燃”起来

2017-12-11 09:2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随着绍兴全域旅游纵深推进,最近我市推进公交站点旅游化改造,将对7个景点周边的公交车站名称进行调整,调整后将出现华联商厦(秋瑾纪念碑)、府山桥(大通学堂)、宋梅桥(书圣故里)、大校场(绍兴博物馆)、第五医院(蔡元培故居)、陆游故居(行宫庙)等公交站名,交通的旅游味将越来越浓。(《绍兴日报》12月8日2版)

公交站名的旅游化,看似多此一举,实则意义重大。绍兴是文化旅游名城,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做大,开放性与包容性越来越强,站名写明景点,既能让外地游客能够坐着公交游绍兴,更体现了城市积极开放与服务意识的提升。公交是绍兴市民绿色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每天耳濡目染景点之名,何尝不是强有力的宣传推介,唤起市民对绍兴名胜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地名文化根植于心。

公交站名有了旅游版,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植入,把地名文化嫁接到交通服务上,把旅游宣传融入到公交报站中,一个细节的变动,一个名字的植入,让城市的文化味更加浓郁,让绍兴的旅游感更加强烈。这既是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举措,更是借力新载体“点燃”地方文化的有益尝试。

绍兴名人文化与地方文化俯拾皆是,丰厚的积淀如何在新时代里散发出更闪亮的光芒,如何在新时代里演绎传承弘扬与创新的新篇章?旅游版公交站名的出现,无疑启发了我们对于文化植入的新思路。跨界式的互联,平台化的嫁接,打通文化与经济、宣传与服务、扩面与提质的“任督二脉”,让文化繁荣服务于经济腾飞,让经济发展协同于文化弘扬。

近年来,我们在黄酒衍生产品、师爷动漫文化、越窑青瓷传承、会稽名茶开发、生态古村落保护等方面作了很多尝试,融入了大量的新意与卖点,在文化对接市场、文化走向产业、文化集聚亮点上下了很多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中不难发现,传统文化创新利用与旅游文化融入站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核心就是“嫁接思维”。传统文化不再是化石,现代商品不再是附庸,两者得到有机的融合与互通,文化激发了产品的创新力,产品延长了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创新出彩,需要有大手笔大规划大投入,但也不能忽视细节,多做一些小植入小盘活的文章。尝试文化嫁接,打通平台界线,增加文化的黏性,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让“文化+”遍地开花,让地方文化彻底“燃”起来。这是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应有的文化打开方式。

行文至此,恰闻《绍兴地名典故》出版发行,这自然是传承地方文化的一大善举,但书的出版不应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句号,更应有后续文章把纸上文化盘活为创意文化与商业文化,把停留在文字上或仪式上的文化转化为文化生产力。

作者:钱科峰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