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可说是绍兴的工业设计月,关于工业设计的活动接二连三,先是绍兴市第四届工业设计大赛,接着是绍兴中芬设计园开园,之后还有第二届绍兴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这些活动的连续举办,正在“唤醒”绍兴制造业的设计之魂,也“厚植”绍兴工业设计的土壤,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发挥良好作用。
绍兴的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以往并不全面。有的简单地认为,工业设计就是追求产品的款式新颖时尚、外观更酷更炫,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产品的快速销售。在这些人眼中,工业设计等同于一个产品外观、一个手机应用界面,或者一个广告创意、一套视觉包装。事实上,工业设计内涵要丰富得多,正如曾来绍演讲的“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所言,工业设计是一套商业逻辑,是用设计的视角去挖掘消费者需求,并用现有技术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本质上,工业设计不仅要考虑制造、流通,还要考虑回收再利用的过程。
对工业设计认识不足是有先天原因的。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绍兴的大部分工业企业崛起于代加工,很多工厂的生产线是国外引进的,产品的设计图纸是客户提供的,甚至生产工艺也是外国专家设计的,企业只是照着图纸加工产品再出口国外。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企业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还停留在“制造”的层面,而最赚钱的两端——设计、销售却控制在别人手中。绍兴没有涌现出优秀的工业设计企业,就与企业重视制造环节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而忽视工业设计有关。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转化为对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也势必将开启一个工业设计的美好时代。
要补上工业设计的“短腿”,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投入。据测算,绍兴企业在工业设计上的投入比例几乎不到1%。而欧美优秀企业的数据显示,在工业设计上的投入能换来3倍以上的销售增长。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要想转型成功,要实现升级换代,就要敢于加大工业设计方面的投入。目前,绍兴一些企业和产品已通过工业设计改变了面貌。在柯桥的纺织面料、诸暨的袜业、嵊州的领带等产业中,都能找到因为设计而成功突围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有了“设计+”,既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甚至引领了消费需求,最终企业销售因设计而攀升,效益也稳步提高。
重视投入只是基础,传统企业还要有正确的工业设计思维:要用工业设计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不是相反。目前,传统企业谈得更多的是智能制造,都希望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云等尖端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效能提升,可是往往把工业设计当成企业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产品出来后的包装。其实设计从一开始就应该统筹全局,由设计师提出问题和方案,工程师技术创新来攻关。这样通过技术创新产生的新产品最终为人们所用,才能造福人类。以嵊州的“逗哈科技”的创新产品——电动机车为例,这种倒三角型的摩托车,成了风景名胜区便捷出行的利器,已经走进国内外很多风景区。公司的设计师一开始就瞄准了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娱乐休闲需求,工业设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工程师通过智能化控制、新能源、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最终推出了出行的新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与科技创新一样,一个地区的工业设计能力代表着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设计的提升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一种必然路径。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政府扶持、平台建设、企业重视,绍兴将集聚更多工业设计人才,工业设计土壤将更加深厚,工业设计水平也将更上一层楼。
作者:王旭东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