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29日和30日先后对玩着手机过斑马线,影响交通畅通的现象进行报道。那么对这种现象,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以“切实增强公民文明交通意识,着力纠正各类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的的“文明交通行动”实施至今已近7年,公民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其中最获公众好评的无疑是制止“酒后驾驶”,再往后排是对“超速”“闯红灯”的惩治,还有“礼让斑马线”等等,它们都可以评上“最快进步奖”。不过,这些项目的交通参与者都是“机动车”。
不得不承认,行人(非机动车)在文明交通方面有进步,但进步不如机动车明显。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机动车“不得不”进步——有驾照“押”着,罚单上门,保准让你“打疼记牢”,就算是要你拿个红旗在路口执个勤,你也只能乖乖领命;二是对行人(非机动车)管理难度大,遇到“中国式过马路”往往只能法不责众。
提高个人的文明素质的确很难,连西方也说“造就一个绅士需要三代人”。那么在文明交通方面,怎么样才能让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一样快速进步呢?我的建议是“请大家告诉大家”,以“你”“我”去影响、带动“他”。
机动车驾驶人文明交通意识相对较强,角色转变为行人时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交通安全教育,文明交通基础扎实;经常看报纸、关注媒体的人士见识广泛,了解过很多违反交通法规而酿成的血泪悲剧;这些人是“你”、是“我”,我们出行时不光要以身作则,还要帮助身边的人一起文明出行。
我们要营造这样一个“气场”,让文明出行的人感到有面子,让不守交通法规的人感到羞愧。一方面,交警部门要多留意监控视频中行人、机动车相互尊重、致敬的镜头,拿出来广泛传播,用正能量引导;另一方面,把监控中的不文明镜头截出来,发动广大市民拿出手机把不文明的行人拍下来,晒到媒体上,晒到大屏幕上,以反面教材震慑更多的人。
作者:朱建宇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