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们“欠”郑科更多掌声

2017-10-30 09:39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据《绍兴晚报》报道,绍兴中专青年教师郑科最近参加了一场世界级的“奥林匹克”会。在这场会上,他作为选手仅以一分之差与铜牌无缘,但仍以总分第7名、其中一模块全场唯一满分的成绩获得优胜奖。这也是我国在该参赛项目上的最好成绩。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奥林匹克”会?在阿联酋落幕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郑科代表中国参赛,比赛项目为管道与制暖,他是本次比赛该类项目中唯一的中国代表。同为“奥林匹克”,郑科赛的是“技能”,并非“运动”。正因如此,他同样为国家争了光。

郑科获奖后,社会上却没有太多的反响,应有的掌声显得稀稀拉拉。当然,也没有足够的能量撩起这圈那圈粉丝们亢奋的神经。这与那娱乐圈、体育圈、财富圈一夜成名,即号令天下的“明星们”相比,实在相差甚远。但是,对制造业技能人才的不屑一顾甚至“傲慢与偏见”,却并不影响人们对那些精工匠人们手下之成果的向往。你看,人们还是热衷于日本的照相机、德国的大铁锅、瑞士的钟表……

那么,“中国制造”竞争力为什么会削弱?有许多人将其归咎于“劳动力成本走高”,这样的结论有相当的市场。也有相反的观点: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德国和瑞士这种劳动力成本奇高的国家早就没有大规模制造业了,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美国都要高出20%~30%,恰恰是他们在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游刃有余。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欧洲制造”的竞争优势不在于成本,而是在于它的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以及优秀的售后服务。“欧洲制造”研发的一般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那么,问题来了,“欧洲制造”凭借什么创造出这样的产品?为此,《浙商》的记者们不辞辛苦赴欧洲去寻找这个答案。结论是,“欧洲制造”凭借的是文化积淀、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的制度化,其强大是源于文化的传承: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等,这些看似飘渺的元素构成了“欧洲制造”的灵魂。

由此,我们必须致敬产品品质,致敬工匠精神,致敬无数个“郑科们”,这也许是我们“中国制造”未来的希望所在。

(王家治)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