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有一位不知名的女士,去年12月以来为绍兴市儿童福利院的孤儿寄了17批次的包裹。而且这位“包裹妈妈”每次寄送包裹前,都会跟福利院进行沟通,问他们需要什么。(《绍兴晚报》10月18日报道)
这位“包裹妈妈”做好事不留名的行为让人暖心,但笔者认为,她每次提前跟福利院沟通,针对儿童实际需求精准献爱心的行为,更让人觉得贴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困难群体献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献爱心的过程中,由于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不畅,时常出现爱心不“贴心”的尴尬现象。例如,前几年,很多家庭都向慈善组织捐赠旧衣物,尽管贫困地区不再需要,但捐赠的衣物却还是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寄来,越来越多的衣物成为慈善组织的一大烦恼。再如,各种节日前后,在福利院、养老院等一些地方,时常可见一些爱心人士拎着大包小包去看望,不管包里物品对方是不是需要,就一献了之。以至于很多时候,这些捐赠物品变成了受捐对象“甜蜜的负担”。无疑,这种盲目无序的捐赠,很容易造成爱心失准,浪费宝贵的慈善资源。
2013年,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认为帮扶应该“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今天,“包裹妈妈”主动沟通对接、根据需求捐赠的精准献爱心行为,不仅是对习总书记这一新论最为生动的诠释,也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献爱心是一种善举,如何让爱心更贴心?一方面,应运用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在献爱心中讲求适销对路,讲究信息对称。像“包裹妈妈”一样,在献爱心前可先与相关单位做好对接工作,了解受捐对象的需求,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爱心帮扶,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另一方面,要摈弃传统的捐赠观念,改变盲目密集型捐赠。献爱心不是作秀,要避免节假日扎堆献爱心、平常时无人关心现象,在困难群体需要的时候出现,根据困难群体的需求提供帮助,这样的“精准慈善”才是新时代慈善的题中之义。 (许程丽)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