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起,我市五年级小学生开始上中医课。中医文化是中华祖先智慧与力量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开设中医课,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健康养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传承和发扬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中医走进课堂,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素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发放教材,安排课时,聘请老师,规划内容,进行多方面谋划。但是,中医进入课堂,毕竟是新生事物,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好,还应该有更多考虑。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养成。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更是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体。中医学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有着辨证论治的医疗体系。因而,中医走进课堂,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中医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人与生命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这是中医教学的关键,对学生的价值培育和人格塑造极为有益。
要考量学生的课业负担。《中医药与健康》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共36课时,内容涉及中医基础、保健、运动、饮食、情绪、针灸和推拿的特色疗法等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走进课堂,学生的学习科目和内容增加了,在今天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已较为沉重的情况下,就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把中医看成是一门简单的文化传播科目,让学生轻松地学、不受干扰地学,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对中医这门课程过分渲染和夸大,也不要借此去博取社会的眼球。有时候往往是有关方面一重视,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加重不少。
另外,实施中医走进课堂,师资准备好了吗?教材的质量如何?家长认可吗?孩子同意吗?这些都需要综合考量并想出办法。课程的开设需要师资,一些学校的做法是聘请中医院的医生作为中医课的任课老师,也有一些学校是让科学教师参与培训后授课。以前,有学校开设出戏剧、国画等课程,看上去是轰轰烈烈地推进,由于缺少师资,实际上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若没有良好的师资,可能会导致学生反感。中医进课堂,最好是各校指定专职人员,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后落实。
(何学港)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