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应尽量避免唱“同一首歌”,不能千篇一律,到处都是水果采摘、土菜、垂钓、农业观光,否则终将因为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粗放型经营、商业化痕迹太重等弊端,在复制他人的运营中断送竞争力,失去生命力
柯桥区湖塘街道香林村是生态、农业、旅游协同发展的典型村,近年来,该村依靠大香林景区生态资源的优势,乡村休闲经济红红火火,“富桂香林”闻名远近,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次。(9月18日《绍兴日报》2版)
香林村村内桂花林堪称江南第一,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元素。但是,“以前只有桂花时节才有游客来,一年经营的时间并不长”,而如今的香林村已不再拘泥于一“桂”独秀,打破桎梏,在乡村旅游上做出新的吸引元素,从而“一年四季生意都不断”。
香林村的华丽“变身”无疑是乡村旅游转型的成功例子。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和壮大,项目也是丰富多彩,适应了旅游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已基本形成“一地一景”的局面,并逐渐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和特色产品加速走向市场的一条捷径。浙江省人大常委会2015年审议通过的《浙江省旅游条例》鼓励各地发展乡村旅游,并将其纳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会务等的采购范围,无疑使乡村旅游从乡野走向了前台,并迎来新的春天。
事实上,类似于香林村此前一“桂”独秀的境况并不鲜见,很多地方也不乏吸引人的旅游亮点,但过于单一,没有形成体系,留不住游客,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香林村在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致力于打造美丽乡村,修缮古迹,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引进古玩、茗茶、咖啡等业态,并设立新的精品线路框架,从而打造“景中村、村中景”,良性循环,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可谓是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从香林村告别一“桂”独秀的华丽转型不难发现,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走差异化和特色化道路才是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讲,发展乡村旅游应尽量避免唱“同一首歌”,不能千篇一律,到处都是水果采摘、土菜、垂钓、农业观光,否则终将因为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粗放型经营、商业化痕迹太重等弊端,在复制他人的运营中断送竞争力,失去生命力。与其急急忙忙推出千篇一律的所谓乡村旅游,不如静下心来,客观分析,认真研究,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走出一条差异化和特色化竞争之路。
作者:刘云海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