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垃圾河”摘帽需经得起“回头看”

2017-09-18 08:5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12日上午,记者在上虞区道墟镇钱上村南江沿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现场看到,南江沿两岸绿植葱翠,水面碧波荡漾,微风拂面,清新宜人。但据钱上村党支部书记李明亮介绍,昔日的南江沿岸上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河中竹竿林立、河蚌水草遍布,属于劣Ⅴ类水质。(《绍兴日报》9月13日9版)

昔日垃圾成堆,今成休闲佳处,南江沿的华丽“变身”令人欣慰,也让人感慨。河流的变迁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河流整治的任重道远,也让人看到相关部门对“五水共治”的决心和力度。但是,“垃圾河”摘帽需经得起“回头看”检验,如果后续的常态化监管制度不紧跟上,已治理的“垃圾河”将难免反弹,怪圈也难免重现。3年前,《绍兴日报》曾有披露,短短7个月时间,小昆江嵊州长乐镇太平村河段就经历了“垃圾河→清水河→垃圾河”的变迁,好不容易整治好的“清水河”又重新沦为“垃圾河”。因此,唯有摒弃一劳永逸的思想,才能打造长治久安的“清水河”。

从现状来看,部分企业的超标排污、村民的卫生习惯不好和文明素质不高是河道沦为“垃圾河”的主要原因,少数村民的糟蹋让河道遭受了难以承受之痛。然而,深究河道的被污染,在指责少数企业和村民素质、品德缺失的同时,管理部门是否更应该查找监管过程中的漏洞,反思管理机制的缺失呢?

严防已治理的“垃圾河”反弹,无疑需要疏堵结合。一是“疏”,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做足亲水、护水文章,既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强化村民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素质教育,又可以通过在河道开发游泳等亲水项目,在满足排涝的前提下设置绿色景观廊道,让村民在亲水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爱河、护河的浓厚氛围。二是“堵”,要加强对河道的日常监管和整治,加大对乱倒乱排污水、河道洗衣刷物以及亲水过程中肆意污染水质行为的曝光和处罚力度,建立污染“黑名单”,一定时间范围内禁止被列入“黑名单”的村民参加亲水活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设立“河长”,还要设立“段长”,确保每一河段都有人负责,让各种污染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作者:刘云海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