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明星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出了问题,市场和消费者会有啥反应?“海底捞”消费者的答案是:原谅。
“海底捞”两家北京门店的“后厨黑幕”曝光后,起初消费者的震惊并不亚于“天雷滚滚”。但在“海底捞”发出一份深情款款的公关声明后,顿时形势逆转:很多“大V”(网络名人)开始为“海底捞”说好话,许多消费者也表示“可以原谅”。我们对食品安全底线的容忍度,在这份“深情”面前体现了惊人的弹性:不因对方是名企而拉得更高,却因它的“温柔”而调得更低。
熟悉“海底捞”的人都知道,“海底捞”起家的其中一招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变态服务”,包括给顾客剪指甲、擦皮鞋、梳头发,甚至店长自驾送客去机场。大凡到过“海底捞”的人,几乎没有不被他的“致命温柔”击中的。
不得不说,“海底捞”对消费者研究的透彻别人难望其项背。所有别人“学不来”的服务,其实就围绕了一个字:情。也许是消费者缺爱缺得太久了,看多了太多商家的冷脸,冷不防遇到一个笑脸盈盈、温情脉脉、千方百计为你着想的“海底捞”,瞬间找到了“上帝”的感觉,根本不想知道他家后厨是怎么样的。
以至于危机爆发后,“海底捞”仍然沿用老套路——“情”路,便立刻拨乱反正、力挽狂澜。它津津乐道的“完美公关”,网友归纳后大约是三句话:情况属实,员工我养,错误我改——瞬间让消费者热泪盈眶。
其实,仔细想想,这份声明虽然言辞恳切,但强调的那几点不就都是份内事吗?“情况属实”,卧底记者已经拿到了如山铁证,你不承认都不行。“员工我养”,出了这样的事,当然是公司担责,法盲也知道。“错误我改”,你不主动整改,执法部门也要手把手让你整改。
所以,“海底捞”的声明充其量也就是讨了个“嘴巴甜”,不至于被包装得这么感天动地。如果消费者发自内心地感动,要不是习惯了苟且,要不就是中了背后隐藏的那个更大的“套路”,即有钱有势有人脉的“海底捞”,利用口碑操纵着舆论场,可能那些一边倒的“选择原谅”的声音里,不乏水军。
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容忍度,有没有伤人死人是一个关键性指标。“海底捞”洗碗池里的污垢再厚,毕竟没有吃死人啊。不出人命,那就没有什么大事。“海底捞”“亲情服务模式”,某种程度上,何尝不像过街老鼠般的“保健品营销”:投你所好。这是不是真正的“服务”呢?我觉得不全是,真正的服务,是为消费者着想,让他们吃到干净的食物。由此看来,“海底捞”在做的,表面是温情服务,背后却是“有毒营销”。这种“毒性”慢侵入骨,危害无穷:老鼠都爬过你吃的饭菜了,你却说“选择原谅”。细思极恐。
作者:何瑛儿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