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据报道,事情发生在福建莆田,“90后”吴爱萍驾车礼让斑马线,88岁高龄的闵庆昌老人为她脱帽鞠躬。老人说自己年纪大走路慢,女司机却停下车等他,说“谢谢”怕车主听不到,所以要脱帽鞠躬。老人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行为感动了无数人。事后“90后”女司机找到老人,还了他一个感动并震撼自己的鞠躬。
礼让斑马线本是一种“规范”,老人和司机的互相尊重让“礼让”成了一种“范儿”。“90后”姑娘主动礼让的行为,体现出对行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而老人怀着感恩之心,用更加具有仪式感的行动来回应这种尊重,把这种文明和谐的画面无限延伸,形成一股强劲的冲击力,直抵我们的内心。老人和“90后”姑娘在斑马线上的表现,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然,在我们日常琐碎的生活中,道德规范一次次地接受着挑战。如公交车上,年轻人是否自愿给老人让座,常被看作是衡量道德规范的标准,但有时候却演变成了“道德绑架”。因年轻人没让座,被老人恶意辱骂的新闻时有发生。在这里,“让”是一种礼貌,一种善意,一种出于对老人的关怀。“不让”可能也有“不让”的不便之处,也有“不让”的难言之隐。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文明和谐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实现的互相成全。诚如一位姑娘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之后,她在微博上写道:“给老人让座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可她却无数次对我表示歉意和感谢,让我很感动,并且一路上也对我表示关心,这个座让得‘暖’”。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关心尊重都是相互的,对尊重报以尊重,对温情报以温情。正如古人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不可否认,像“老人跌倒扶不扶?”一次次地消解、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所幸,更多的“温暖”瞬间也在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角落上演。核心价值观正需要我们把这些“温暖”瞬间不断放大、延长。文明行车,仅靠法律约束自然不够,驾者主动礼让的意识是关键。我们应该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多一些耐心,对需要关注的个体,多一些尊重和关爱。 (吴可蒙)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