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总有一群“小候鸟”从天南地北飞来,与长年在绍兴工作的爸妈们有一次短暂的相聚,只为那颗幼小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依偎。再过几天,他们又将不得不含泪作别父母,飞向老家。
自2009年以来,绍兴晚报《社区报》一直聚焦“小候鸟”,并已连续举办七届“手拉手心爱心援助小候鸟”,走进数十个社区,参加活动者数千人次。
通过主流媒体这个平台,绍兴晚报成功将各方爱心资源整合在了一起,机关单位、慈善团体(市慈善总会多年参与)、社区、企业、爱心组织、志愿者,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一场关爱“小候鸟”活动通过层层接力,社会影响面迅速扩大。
说实在的,近年来“小候鸟”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辛苦打工的父母再苦也不愿苦孩子,他们会让孩子穿得跟城里孩子一样漂亮。但问题是,孩子来了,爸妈白天还得去上班,那么谁来看管孩子?贪玩的孩子又有多渴望与社区里其他孩子一同嬉戏,而不是被关在出租屋里。
我们也很痛心地看到这样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那些“小候鸟”们从老家飞来,却因父母没时间照料在异地折了翼,溺水的、烧伤的、触电的、车祸的……花朵一样灿烂的孩子,“意外”不应成为他们过早夭折的理由。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催生的一个阶段性衍生品。他们的父母以农民工身份背井离乡、别亲离子,为城市的繁荣奉献了自己的汗水,但却让幼小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心灵的孤寂和亲情的撕裂。
我们关爱“小候鸟”,绝不仅仅是让多少“小候鸟”获得物质上、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更想传递这样一种思想: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的“花朵”理应得到同样的阳光和雨露;一个城市的成长与进步,理应有开放、包容和人文精神。而如果脱离了这一点,满大街的光怪陆离、灯红酒绿、香车美女,终将陷入灵魂上的虚无。
令人欣慰的是,古城绍兴一直传承着这样的慈善基因。这从每年的关爱“小候鸟”活动,媒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足可佐证。 (王家治)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