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柯桥区教体局曝光了该区非法办学培训机构的名单,总数达102家。2015年和2016年的暑假,柯桥区也同样曝光了上百家非法办学培训机构。(8月15日《绍兴晚报》)
连续曝光3年,“李鬼”有增无减,随你怎么曝光,我自安之若素,一些非法办学年年上榜的老面孔改名乔装后年年复出,这不禁令人疑惑:曝光究竟有没有用?整治是不是太过疲软?为何非法办学机构年年曝光年年多?是什么让这些“李鬼”培训班有恃无恐禁而不绝?
答案非常简单,不外乎3个原因,一是有市场,二是高收益,三是违法成本低。在一切向分数看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不足课外补已渐成风气,学霸欲通过校外培训再提分,学渣欲通过培训补课拉差距,暑期放假无人看管的孩子更得“关进”培训班以免让家长分心,各种需求催生了遍地开花的培训班。相比于培训班的合法与非法,家长们更关心的是接送方便、教育质量以及收费合理,至于经营面积是否符合要求、消防设施是否完备、教室硬件是优是劣等硬因素反倒更在其次,所以曝光并不对“李鬼”产生致命影响,市场庞大,各占一方,即便被查处,换个马甲重出江湖,干上一个暑假就能全部翻盘。
有一组数据很是耐人寻味,今年以来,柯桥区先后19次对全区325家培训类机构进行现场整治,对195家非法培训机构下达过责令停办通知书,并强制取缔17家。325家培训机构,合格的只有130家,非法的倒有195家,本末倒置的业态可见无证办学已成行业潜规则,先后19次整治最终只扳倒了17家机构,只能说出勤率很高,打击面很小,板子打得不够狠,难免把曝光当成了“家常菜”。
一个规范的市场一定要对症下药才有效,3年曝光,非法办学有增无减的现状足以说明,曝光这味“药”的疗效并不显著,有关部门需要反思监管办法,重新设定惩处标准,以零容忍的姿态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非法办学黑名单,多部门联动对违法者进行多方位设限,增加违法成本,使之不敢造次。当然,除了监管换“药”外,庞大的市场需求还得以市场手段来调节,要降低社会办学门槛,规范培训机构的收费与服务标准,建立质量考核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形成一个包容性竞争性的行业势态。 (苏小坡)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