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需要立场自外、刀口向内。立场自外,即站在群众利益的立场来探索改革的发力点;刀口向内,即从群众关注的热点痛点入手,剖析问题“做手术”
“最多跑一次”改革启动半年来,我市在列入改革的9050个权力事项中,对年办件量占比较大的2103个事项进行了专项攻坚,筛选出群众和企业关联度最大的80个重点事项进行优化,减少审批与材料提交环节,缩短承诺时间,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些改革瓶颈得以破解。(《绍兴日报》8月16日1版)
无论是时间进度,还是改革力度,“最多跑一次”都加速向前推进。瞄准“高频事项”攻坚,抓住“关键少数”专改,在短时间内让群众和企业在办事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改革获得感,有了“一次办成”的效率感与轻松感。对照群众和企业的期待,应该说“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推进还是基本符合预期的,特别是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领域的突破,尤其让人满意。
半年时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于“三个转化”的主动作为。
化权力为服务,改革心态决定角色定位。部门审批事项,一直以权力形态存在,重重制约,层层审批,表面上看事项越难办越见“把关”之严,实则是设置了办事的障碍,疏离了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权力心态已完全调整过来,把权力转化为服务,把角色定位于“服务员”,要让群众少跑腿,先要让部门的流程减下来,让审批的权力弱下来,让服务的承诺亮出来,这是改革拉近政府百姓距离的首要保证。
化外因为内治,自我加压填补改革洼地。改革即是打破樊篱与常规,改革即是自我加压与补齐短板,我市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攻坚意识来消除洼地,打通环节瓶颈,打破部门壁垒,把外在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内部治理的强大动力,从内部下苦功,加强审批合并与兼容,通过工作方式的创新与“互联网+”思维的实践,把障碍清除,把洼地填平。
化抱怨为满意,换位思考满足群众诉求。事难办、流转慢、效率低,群众的抱怨是改革的动力,专攻瓶颈、集中火力解决群众与企业怨气较重的事项,通过换位思考,站在群众利益的立场来审视审批机制的不足,通过流程再造与信息助力解决多年积弊,从群众的抱怨中发现问题,推进改革,提高效率,这本身就是贯彻群众路线的良好实践。
改革要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需要立场自外、刀口向内。立场自外,即站在群众利益的立场来探索改革的发力点;刀口向内,即从群众关注的热点痛点入手,剖析问题“做手术”。如今,“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要继续以啃硬骨头的精神去直面瓶颈,去精准消除群众不满意的痛点,更要树立三种意识去加快改革步伐。
一要有减权意识,把权力弱化,把流程简化,把服务优化,把权力事项彻底变成服务事项。二要有清单意识,在明确细化责任的基础上,形成倒逼机制,以责任清单考核来推动改革深入。三要有转型意识,“管理型”政府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权力型”部门也要主动向“群众满意型”部门转型,把准群众需求脉博,吸收群众意见建议,把群众期望转化为改革行动,让部门之间多一些服务联动,“一站式”解决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就能不断提升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满意度。“最多跑一次”改革如此,别的领域的改革也莫不如是。
作者:钱科峰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