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老人频掉“陷阱” 子女须多点关爱

2017-08-07 10:08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最近,诸暨一家名为“亮健百胜”的保健品店,利用养生、投资、送礼品等噱头,非法吸收100多位老人共计350多万元存款,案发后该店老板等4名犯罪嫌疑人被批捕。(详见7月30日《绍兴晚报》报道)

又是保健品,又是小礼品,这样的“骗老”套路已不算新鲜,但撒饵钓钱的套路却屡试不爽,经常有大批的老人拿着养老钱砸向那些价格贵得离奇而又食之无用的所谓保健品。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据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36人开展的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家中曾有老人被骗,74.6%的受访者觉得老年人最常被养生保健类骗局所迷惑。六成老人掉“陷阱”,半数以上曾被骗,这已经是一个值得高度警惕的现象了。

骗子把目光锁定老人,是因为老人好骗。老人之所以好骗,除了对健康养生过分重视与偏听偏信外,更在于老人与社会的脱节造成信息的匮乏,导致自身辩识能力降低,容易被各种虚假信息蒙蔽。有些老人退休后,缺少必要的社交与阅读,缺少与子女亲友的沟通,反而对讨巧献殷勤施以小恩小惠的骗子信任有加,继而掉入各种骗局。

老人频掉“陷阱”,不是骗子太精老人特傻,其中也有子女关爱不多孝心不够的原因。如今生活条件改善,子女一般都与老人分居,如果子女一味忙于家庭事业而很少过问老人的生活,或者很少与老人进行沟通谈心,那么久而久之,不仅仅会造成亲情的疏离,更会使老人对社会、对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也会滋生出孤独感,获取信息不足加上渴望被关注被关心,才导致骗子有空子可钻。

要让老人不掉或少掉“陷阱”,子女要付出更多关心与关爱,对老人多些陪伴多些唠嗑,灌输新鲜知识,及时敲响警钟,如果老人耳聪目明有文化,做子女的还可以多些精神关爱,给老人订阅报刊和赠予智能手机,教会老人如何与现代信息生活接轨,如何从互联网中获取有益信息提高防骗能力,篱笆扎得紧,自然野狗钻不进。

老人频频掉“陷阱”,该反思的不仅仅是老人,还有老人的子女:自己对家中老人的关爱是不是到位了?老人还有哪些防骗的功课要补上?

(苏小坡)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