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通行效率,越城区辕门桥环岛将被拆除,而位于岛中央的“启航”城雕将被整体保护,迁移到马路对面的原汽车西站处。(详见7月25日《绍兴晚报》报道)。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今天,政府储备地不拿来造楼,而是用来安放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城雕,算的是笔什么账?
这块土地身价不菲不言而喻。原汽车西站位于府山西路33号,属二环以内的老城区,乃寸土寸金之地,地块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约合10亩左右。若拿出来拍卖造楼,无疑将是一笔巨额收益。除了损失土地收益,搬迁的成本更令人咋舌。据施工方八达建设集团介绍,整个搬迁工期长达3个月左右,不但要在新址重新筑地基,而且重达70多吨的城雕需要分拆再重新组装,其中仅城雕切割组装就需要耗时50天左右,人力、物力成本虽暂时还无法核算,但无疑耗资巨大。
那么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一座城雕值得吗?首先,城雕本身当然是一件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2003年由中国美院教授设计的“启航”主体由船、帆、桨三要素合成,远远望去,船体昂首、船帆张开、“船桨”斜插,似帆船破浪前进。桨面饰纹采用古越青铜器上的龙纹图案变形,象征着古城绍兴跨越千年时空,迈向新时代。可以说,“启航”既有独特的绍兴味,又有恢宏的气势。更重要的是,“启航”城雕据守城区西大门15年,在岁月的浸染下已是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成为市民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保护这样一座城雕,既是保留市民的城市记忆,也是储存绍兴城市的历史。
用一块宝地换一份城市记忆,算经济账,短期来看是亏的,算文化账,长远来看是划算的。因为,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魂,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一批真正能代表绍兴城市特色、体现绍兴文化底蕴的精品城雕,将担负着塑造绍兴城市形象、传承绍兴历史的重任。今天,当我们谈八字桥、谈老台门时,为之骄傲,它们也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明天,当我们的后人谈论起这个时代的绍兴时,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可供回忆、凭吊?保护城市古迹已成各界共识,为明天储存城市历史也一样重要。今天的城雕,就是明天的历史。
保留“启航”的背后,其实还有一笔“民心”账。2011年,位于昌安环岛的“泉”城雕被拆毁,在民间曾引起较大反响,时至今日,还有不少市民在网络上追问“泉”的下落,表达遗憾之情。“启航”的保留,某种程度也是对民意的回应和尊重。算算这笔“大账”,对“启航”的保护同样是值得的。 (钟宏娇)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