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保护古樟树就是留住乡愁

2017-08-01 09:55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为了让一棵树龄400多年的大樟树“正常生活”,建设中的袍中路有关路段向西移动了22米。当地村民说,旧的村庄不见了,而这棵保留的大树将是村里最好的乡愁记忆。(《绍兴晚报》7月27日4版)

一般而言,如果不是修建特别长的道路,出于成本考量,截弯取直是通行做法。为保护古樟树两改规划,袍中路因此多了些“周折”,但却让附近居民心里舒坦。这件事的意义,不在于路旁多了古樟树的美景,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一个乡村难能可贵的公共记忆。

如同一个人会经历从幼年到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和老年的过程,一座城市、一个村庄的历史,就是一部公共记忆史。但是,相对于个人回忆的完整性,后者更容易淹没在发展的洪流中。城市、村庄,和人一样,既要知来路,也要晓去处。就此而言,借由一些特殊载体、一些共同符号,留存和延续这种公共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呵护古樟树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绍兴的古樟树,让人联想到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明朝建立后,一场空前的移民活动开始,这些移民都要到洪洞县这棵大槐树下集合。时间一长,这些移民都认为是从大槐树出发的。时代发展至今,以古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根祖文化”活动空前活跃。为顺应这一潮流,当地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并建立了以寻根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景区。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要对古樟树进行经济开发,而是想说明,公共记忆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如果说大槐树是寻根文化、移民文化的象征意象,那么古樟树则更多是村庄变迁的情感连结,见证的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历史。这种人文载体的保护,有利于维系乡村的价值认同,而这对一城一地的发展,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胡一刀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