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府山直街的“美丽示范街”改造已完成,崭新的路面,漂亮的古街,还增设了“司狱使前”这堵文化墙。然后,居民却很不满意,一条人行道被新修的文化墙和树池占据,连走路的地方都没了。(《绍兴晚报》7月21日2版)
老街改造,新景添设,让古巷充满文化味,让旅客留连更久,这原本是好事一桩。结果,好事没办好,文化墙成了“拦路墙”、“霸道墙”,剥夺了人行道最基本的通行功能,这是规划出了问题?还是施工方“直头老虎”无视行人路权?按照越城区建设局的说法:府山直街的规划设计都是经过论证的,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到行人走路是否方便的问题。那我们就想不明白了,这规划是怎么论证的?是盲人摸象还是闭门造车?这考虑行人走路又是怎么考虑的?把行人当成蚂蚁了么?
街景改造,必然有专业人士规划,景观增设,必然经过深思熟虑,涉及到大小尺寸高度风格等具体细节的,想必更会实地踏看而后谋划。然而,论证加规划的结果却是这么个本末倒置的奇葩,倘若推倒重来,岂不又浪费公帑?从中不难看出,之所以好事办砸,不是水平问题,而是作风问题,相关人士站在景观漂亮高大上的角度来做规划,却忽视了市民最基本的行路权利,实乃一叶障目的短视之举。
“拦路墙”不仅仅拦住了市民的人行道,更拦住了工作上的科学发展观,也拦住了建设惠民的换位思维。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缺少对全局的科学把握,只站在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工作,缺少共赢互利的服务意识与沟通机制,最终导致好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一项初衷很好的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与民怨工程。
在现实中,有些部门在考虑民生问题时惯以居高临下的恩赐思维来思考,惯以“我的地盘我作主”的心态来谋划,“一言堂”式的思维方式常常在实际工作中“霸气侧漏”反复重演,事先缺少必要的换位思考,缺少放大民众利益顾及民众感受的谨慎与敬畏,一味蛮干的结果自然是浪费资金换来吐槽,最终影响了部门声誉与政府公信力。
一堵“拦路墙”,一面“作风镜”,照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思考方式,照出了不接地气的工作作风,值得举一反三深思再三。
作者:钱科峰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