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校录取季,高考录取通知书正在陆续发到考生手中。有关部门提醒广大高考考生及家长,要通过查高校真假、录取结果真假、登录报考学校的官方网站查询新生录取名单等途径核实高考录取通知书的真伪。
近年来,诈骗考生的违法行为呈上升趋势,学生群体已成为多种诈骗受害的“重灾区”。不仅仅在高校录取季,在大中小学的开学季,甚至在寒暑假,都会出现各类诈骗活动。诈骗形式多样,包括发放虚假录取通知书、虚假电话质询、校园非法贷款等;考生诈骗危害巨大,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送诸如“学生成绩单”“检查暑假作业”“返还学杂费”等含有链接的短信,一不小心点击了钓鱼网址,就可能导致手机中木马病毒、银行卡被盗刷等。
诈骗分子之所以频频“盯上”学生,一方面是学生较少与社会接触,思想较为单纯,对一些人或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给诈骗分子带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校内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轻信他人;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因贪图小便宜,在“小甜头”面前迷失了方向而上当受骗。
要防止学生被骗,需要对他们及时提醒,但仅仅依靠有关部门在媒体上提个醒还是不够的。事实上,每逢录取季、开学季和寒暑假,各类媒体并不缺少提醒,但上当受骗的学生依然不在少数。要防止学生被骗,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学生的基本信息泄露,没有学生的信息泄露,何来那么多的电信诈骗?各级各类接触大中小学学生信息的相关负责人和操作手一定要及时做好各种防范工作,保证学生的每一个信息都安全。公安部门要加强对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保护学生的安全利益。
要杜绝考生被骗现象,不仅需要公安机关的大力打击,更需要通过教育手段。许多曝光的诈骗考生案件,有社会经验的成年人一眼就能认定是小儿科骗术,但对于生活在信息较为闭塞的校内学生,如果听到别人能清楚说出自己的姓名、住址及其家人的相关信息等,就很容易相信对方继而上当受骗。学校平时应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与时俱进的课堂内容,将哪些具有诈骗性质、如何预防各类诈骗、如何辨别他人真伪等内容融入课堂,为学生定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还应培养学生在接触社会时有大胆面对挫折的心理,在挫折面前有弯而不折的勇气。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就应马上告知社会和媒体,让其他学生及时防范,从而形成全社会防范诈骗的良好局面,使诈骗分子的阴谋无法得逞。(何学港)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