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浏览各高校的网站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天监测每个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如果学生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给学生打生活补助。至今,该校先后“隐性资助”贫困生4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600万元。
与一般学校对贫困学生采取“提出申请、评议、公示、确定”的程序不同,中科大只应用了一个简单的电脑程序,就让贫困生更有尊严地接受资助,避免了对贫困生的尊严造成伤害。“隐性资助”贫困学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走心”的人文关爱。
人文关爱,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爱摒除了“注重共性,抑制个性”的传统管理理念,注重人们内心的感受,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目标。因而,一些企事业单位,都将“人文关爱”作为关心、爱护员工和服务对象的重要管理理念。
但是,近年来,一些单位的人文关爱越来越流于程式,有简单化的趋势。比如,有的单位遇职工生病就到医院送花一束,遇职工生日就送蛋糕票一张,遇群众办事则要求先写申请,遇群众反映问题则要求先进行投诉,诸如此类,久而久之,职工和群众根本体验不到“人文关爱”特有的温暖、温馨和温度。
人文关爱可以有形式上的创新,但指向都是解决实际问题,获得被关爱者的心理认同。同样是关心职工生活,浙江新宝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专门为员工子女开设了一个暑假班,将多功能厅辟为教室,由公司全额出资聘请师资、购买教材教具、提供午睡场所,还有免费营养午餐。89名员工子女可以在离父母最近的地方度过暑假。让我们代入思考一下,这样的做法怎能不让职工感觉暖心,由此更能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同样是对教师的激励,北京十一学校对教职工实施了“鼓励先进,允许落后”的制度。相信“允许落后”更能让教师感受到一种宽容与温暖,由此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感。
为了体现人文关爱,不少单位都对有问题、有情绪的职工实施了谈心制度,可有的单位敢于创新,不仅有谈心制度,更有随心制度,让职工尽情宣泄;又实行了“情绪假”,如遇心情十分不佳,允许其申请休假。在这样的“人文关爱”下,你说职工们会不投入工作,不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吗?
人文关爱不能流于形式和应付,才能让被关爱者体验到“走心”的温暖。因而,每个部门和单位都应带着感情去思考工作,带着感情去提供服务;根据需求变化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从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促进其更好发展。简而言,让人文关爱更“走心”,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何学港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