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明年三区普高招生的全面打通,有关各方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长远的眼光破除思想上的障碍,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市区公办普通高中首次打通招生已经结束,然而,录取结果显示,到越城区5所普高就读的区外考生仅80人(越城区用于打通招生的计划数为600人),整体来看,三区真正实现跨区就读的考生人数远低于预期。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跨区就读的考生偏少?找出问题症结,有利于促进明年三区普高全打通招生的顺利推进。
跨区就读的主体在三区初中毕业生,为什么他们不肯跨区就读?其中原因很复杂,但最突出的原因是家长不了解、不适应。三区一共19所公办普高,教学质量好不好,学校管理严不严,教学特色是什么,作为非专业人士,家长大多缺乏全面而精准的了解。而且,今年是打通招生第一年,许多家长认为不确定因素多,产生观望心态,“还不如就近就读靠谱”。另外,交通不便,不放心孩子离家太远,这些顾虑是一部分家长迈不开跨区就读步伐的原因。
但是,相比家长的犹豫,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三区打通招生中暴露出的“地方保护主义”。多个信息源表示,有个别区级教育部门通过学校想尽办法阻止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外流。越城区某普高校长到另一区的初中进行招生宣讲时,校门都不让进。
区级教育部门的保护心态可以理解,三区19所公办普高学校打通招生,意味着这些学校都将站在更大的平台上与更多的兄弟学校展开竞争,原有的优势格局被打破,为了保证本区优质生源进本区学校,区级教育部门难免会出现“胳膊肘往内拐”的思想。事实上,在我国的其他城市,如南京首次尝试城区和郊县打通招生时,也曾出现郊县想尽办法截流优质生源的现象。
客观地说,一项改革实施初期,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现象很正常。但是,三区融合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三区的经济民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将全方位融合发展,市民群众将从中获得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随着明年三区普高招生的全面打通,有关各方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长远的眼光破除思想上的障碍,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对家长来说,要算好一笔“长远账”。三区打通招生,学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校,对其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当然,这需要家长提前做足功课,如花时间去搜集其他区普高学校的信息,结合孩子的特点,找到与之匹配的学校。至于跨区域带来的交通成本,相较于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校、融入更多元的同学群体带来的好处,哪个更重要,相信家长都会算这笔账。
对区级教育部门来说,则应该算大账。三区打通招生,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市区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普高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各区各部门的工作必须服从这个大局。改革给了考生更大的自由选择教育资源的权利,各区教育部门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尊重和保护考生利益。而拦截考生,只会算保护辖区内普高优质生源的小账,显然是缺乏大局意识的表现,必须予以摒除。
对三区普高学校来说,打通招生后,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原有的竞争格局已经打破,要在大市区范围内重新确立自己的“江湖地位”,最根本的出路还是要“苦练内功”,以过硬的本领迎接更大的挑战,以特色化的办学迎接三区考生的挑选。
对市级教育部门来说,应抓紧分析首次打通招生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对症下药,补齐短板,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学校和各区教育部门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推进打通招生。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还有一项更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在三区融合的大背景下,统筹规划三区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区域协调、资源均衡、注重质量的整体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家长和考生的获得感。
作者:钟宏娇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