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容缺受理”背后的“粗心人”假设

2017-07-10 09:36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再推出新举措。近日,市“最多跑一次”改革专题组办公室发布公告,727项事项实行“容缺受理”制度,一举打破“材料不齐不给办”的传统,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为群众和企业办事打开一条“绿色通道”。(7月7日《绍兴日报》)

“容缺受理”是指群众办事时只要缺少的不是关键申报材料,未带齐资料或材料存在缺陷与瑕疵没达到要求,审批(服务)部门先行受理并进入审批程序,只要之后补齐材料就行。从“不带齐不给办”到可以“先办后补”,这种类似“先上车后买票”的设置体现了一种便民思维。

“容缺受理”的优点显而易见,它优化了行政审批的流程,提高了审批的效率,既确保了审批程序和要求的严肃性,又体现了主动服务的灵活性,可谓“刚柔并济”。事实上,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必然以依法办事为前提,所需材料必须清楚齐全,办事程序力争简洁透明,政府部门正朝这一方向努力。站在市民的角度,除被动接收信息外,更应主动咨询,比如拨打服务热线了解,以防多跑路。毕竟,“最多跑一次”改革既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也是办事群众和企业切身利益所系,参与双方有责任共同推进这项改革。

就此来看,“容缺受理”制度背后其实有一种“粗心人”假设:预设办事者粗枝大叶,要么办事之前没有了解清楚所需材料清单,要么出现了出门忘带的情形。这固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客观存在。“容缺受理”是通过流程优化或者制度改善来减少这种尴尬,是一种换位思考的体现。另外,这种假设还有溢出效应,无形中可以帮助到这样一种办事者,即非关键材料尚在办理或取得中但事情却紧急的,“容缺办理”于他们而言同样是利好。

眼下,绍兴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持续深入。剖析相对小众的“失败案例”,提出规范化的解决方案,并将经验上升为制度设计,从而不断逼近“最多跑一次”的改革总目标……在这一进程中,这种时刻为市民着想的“粗心人”假设显然值得珍视并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作者:胡一刀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