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绍兴晚报题为《我市727项事项实行“容缺受理”》的文章,报道了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出一项颇为给力的新举措。这不仅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为群众和企业办事打开一条“绿色通道”,而且更是出政府服务诚意的重要体现。
根据绍兴晚报报道,“容缺受理”是指群众办事时只要缺少的不是关键申报材料,未带齐资料或材料存在缺陷与瑕疵没达到要求,审批(服务)部门也会先行受理并进入审批程序,只要你之后补齐材料就行。也就是说,以前材料不齐就不给办。而现在只要不是关键材料缺失,就不用担心事情办不下去。
而众所周知,以前一些部门的办事人员,恰恰就是利用“材料有缺少就可以不给你办”这一点来进行权力寻租。从这个意义上说,“容缺受理”制度颇具变革的味道,一举打破了“材料不齐不给办”的传统。和“最多跑一次”异曲同工的是,政府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加压,用增加自己的“麻烦”来增加了老百姓的“方便”。
政府办事办得好不好,对群众服务是否到位,不是看对最有钱有势的人是如何服务的,而是看对弱势群体中能力最弱者是如何服务的。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很多农村大爷大妈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记性也不好,办事时难免材料不齐,他们通常就是来办事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宽容,对他们的耐心,才是政府服务诚意的最好体现。
木桶效应(也叫“短板效应”)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把群众满意度比作木桶里的水,这次“容缺受理”制度相当于是扎扎实实地在补木桶的短板。政府服务的诚意上去了,老百姓的满意度也就自然上去了。说到底,补一块短板是是比做一百次“长板”秀更有实际意义的。
作者:本网评论员 编辑:俞朝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