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人破坏救生设施,还是必须一如既往地在岸边放置和配齐救生设施。这是着眼长远,致力于缩减文化堕距,提升城市文明高度
6月25日晚上,嵊州一市民因捡掉落的手机不小心滑入东桥附近湍急的河水中,一名女子和三名河南小伙子发现后,用嵊州市红十字应急搜救队新近安置在岸边的救生设施成功将其救起。遗憾的是,落水者附近的救生设施被破坏了,救生绳是一位女子“舍近求远”拿来的。据搜救队队员透露,岸边安置的救生设施大多遭到了破坏,保存完好的所剩无几。(6月27日《绍兴日报》)
一边是几乎被破坏殆尽的救生设施,另一边是所剩不多的救生绳派上了大用场,最终救下了一条人命。强烈的反差,既彰显了投放救生设施的意义和价值,也照出了破坏救生设施者的不堪与丑陋。幸亏落水者会游泳,否则在救人者赴远处取救生绳的时候,一个生命就可能已经陨落。毫无疑问,在岸边投放救生设施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温情和人文关怀,但设施遭遇“毒手”却也折射出了市民素质亟待提高的尴尬事实。
大抵而言,个别市民破坏救生设施的行为可归结为“文化堕距”: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变迁速度往往很快,而制度与观念等部分的变迁相对较慢,这就产生了一种迟延现象。结合案例来看,虽然城市公共空间日益扩展、公共设施日益完善,但个别市民的素质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透着小市民的精明、自私和狡黠,与现代市民素质相距甚远。
观察各地发展进程可以发现,“文化堕距”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广州的珠江边等都发生过救生圈被偷的现象。在香港,救生圈只是简单地悬挂在护栏上,没有任何防盗措施。他们认为如果救生圈上有锁,当有人落水后,要先找政府部门拿钥匙是件可笑的事情。后来,香港的做法是,只在救生圈简单地写一行字,大意是“这是公共救生圈,请勿擅动”。显然,在公共财产损失和捍卫公共安全的抉择之间,他们选择了相信香港的城市公共文明。
尽管有人破坏救生设施,还是必须一如既往地在岸边放置和配齐救生设施。这是着眼长远,致力于缩减文化堕距,提升城市文明高度。具体来说,不妨“连拉带打”。可以考虑在救生设施放置点加上“功勋说明”,如某年某月某日救起某一名落水市民,强化人们对“生命绳”的直观认识。制度上,有必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不断提升市民的公共文明素养。同时,可酌情提高救生绳的科技含量,如内嵌GPS定位装置,或者结合治安监控摄像头安装,将救生绳等置于监控之下。唯有市民观念和制度规制双管齐下,“生命绳”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胡一刀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