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古城绍兴真正变成了堵城绍兴。
相比国内出了名的堵城,绍兴以往的道路拥堵确实都是小打小闹。昨天恰逢越城区33条道路大修后的第一个雨天上班日,城市拥堵彻底爆发,大范围的上班迟到,也让“拥堵”成为昨天绍兴朋友圈里的第一大热门话题。绍兴两大主流媒体——绍兴日报、绍兴晚报今天也罕见地头版、重要版面大篇幅报道了拥堵这件事。无论朋友圈还是媒体都在热议解决拥堵的办法,群策群力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恐怕我们同时要警惕对“好办法”的过分依赖。
对治堵,我们总爱说一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树立治堵的信心角度看,这句话有一定的鼓舞作用。但在骨感的现实面前,它却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
诚然,导致拥堵的原因有点多。昨天的那次大拥堵,无非是“雨天+大修”两个“大困难”的叠加。实际上,很多路段只需要一个“小困难”,就会造成拥堵。比如出现一起交通事故、某小区立面改造、路边某单位搞活动等。前不久城区几个路口因为信号灯微调,也造成了一次大拥堵。
那办法真的多吗?细究起来,有些经常被提到的办法,其实是“鸡肋办法”,并没有太多实际效果。比如鼓励公交车出行,对环保是好事,但对缓解道路拥堵其实是有利有弊,因为体积庞大的公交车以及公交专用道本身就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资源。
而有些办法是打着民生的旗号提出的非理性建议,例如一些网民总是建议政府该修建更多的道路、高架乃至地铁。殊不知,疏通道路不是可以不惜代价去做的事情。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造成众多人员因洪水伤亡,曾有人质疑城市排水系统不够给力,而事实上当时美国受灾较重的地区的排水设施,也已经是按照五十年一遇的防灾标准建造。生命对每个个体来说是无价的,但建造公共设施必须考虑到合理的经济投入,不可能为了避免洪涝的发生,而建造深不见底的城市排水设施。可能影响到生命的设施需要如此考量,影响到堵车的交通设施就更不用说了。
更何况,有些办法实质上带有“伪办法”的成分。例如,倡导绿色出行,看似名正言顺,但其实往往在容易造成拥堵的雨天,绿色出行的性价比大幅下降——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品质的当下,很少有人愿意冒雨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
放眼全球,从城市发展进程的客观实际来看,城市交通拥堵尤其是城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几乎难以避免。因为交通拥堵和城市发展并不矛盾,和市民生活品质提高也不矛盾。交通拥堵只是人们享受城市发展大红利的同时必须接受的小惩罚和小烦恼。制造和接受交通拥堵甚至根本上就是很多人为了更高标准的生活而作出理性的选择。比如为孩子择校,很多家庭没有住在名校附近的学区房,家长需要每天早上开车数公里送子女上学。至于很多人开私家车代替公共交通出行,多少也是为了提高出行的舒适度。反过来,当拥堵的难受程度盖过了开私家车带来的便捷、舒适,很多人也自然会从博弈中暂时放弃私家车出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治堵,好比治疗疑难病症,姑息疗法很多时候也是可行的甚至是不错的疗法,控制病情,让病情不恶化或者减缓恶化,这些都该是被视作有效的治疗。一味去追求能彻底治堵的好办法,反而显得不切实际。
接受“办法总比困难少”的常态,不是唱衰治堵,而是为了更理性地治堵,更有效地治堵。
接受“办法总比困难少”的常态,也不是对治堵丧失希望。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当然乐于看到有一项新科技能够彻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就像移动网络彻底解决了人们的即时通讯的问题。只是在颠覆性的发明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保持客观、冷静对待难题。
我们治堵的现状,一方面是办法不多,另一方面是仅有的几个较为有效的办法却没有做好。
反观在治堵上作出全球样板的香港、东京等城市,正是牢牢抓住了几个关键、有效的办法。其中之一是错峰。我们该反问,我们有多少单位真正在执行错峰上下班的制度?另外一个是对违停的严厉处罚。我们该反问,我们有多少路段,每天都对习惯性违停视而不见?
一次大拥堵会把很多治堵“好办法”打回原形,这正是总结经验教训的好机会,让我们在今后的治堵之路上更加务实,丢掉一些一劳永逸的幻想,让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多发挥作用,尽可能把城市拥堵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作者:俞朝盈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