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赞美感恩父亲的同时,也提个小建议:不妨学做一个柔和的父亲,多一些“柔和的父教”。
所谓“做一个柔和的父亲”,就是说,作为给孩子输送人格发展和价值观影响的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一味严厉、居高临下、面孔威严,多一些温和、平和、坚定,同样会有教育效果、教育影响力。
每个孩子都有本能的自我教育能力,做了错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愧疚感。当带有权威性的父教,少了训斥,多了沟通;少了严厉,多了柔和,孩子内在的自我反省机制和纠错能力,反而能得到自觉的提高和激活。他们的内在苏醒了,由父亲的“要我做”,变成了孩子的“我要做”,更有利于孩子的自我纠错、自我进步、自我驱动。
中国传统文化富含辩证思维,比如“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所以,当父亲用柔和、温和态度教育孩子,虽然没有强调严厉,却也在传达一种更有深意、更有宽容意义的坚强和严格!温和是比训斥更有力的力量——“柔和父教”是对传统价值精华的弘扬,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智慧。
遗憾的是,传统教育特别是父教,多强调威严、“镇得住孩子”,在达到了所谓的教育速效的同时,也更容易带来心理伤害、情感伤害,给幼小的孩子带来精神恐惧、过度紧张感。所谓的教育效果提高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和谐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却受到了影响和抑制。
有数据显示,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的“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是很多孩子步入歧途的最重要原因。事实上,与放纵不管相比,严厉是更危险的教育,严管反而出逆子。比如西安音乐学校高材生药家鑫的杀人,与他的父亲对他的严厉管理不无关系。药家鑫被判处死刑后,他的父亲药庆卫在微博中说:“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因为所谓的严厉,而给孩子带来终身的心理创伤、人格的残缺和缺憾,这不是所谓的成功教育,而真的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和无能。
当下,民主、平等、自由、温情,已成为教育关键词。因此,开明的父亲们,应该让“柔和的父教”更有市场,在孩子生龙活虎的肌体中,输入柔和的能量,教会孩子协商,尊重,平和,优雅,远比高高在上的“单向度的压迫”,更有教育意义。
作者:耿银平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