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香的岭北盐焗鸡、鲜嫩的道墟蒸羊肉、现蒸的嵊州小笼包、鲜美的崧厦霉千张……为期三天的“非遗集市”11日落幕,各种“非遗”美食成为亮点,不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模样,在城市广场圈粉无数。这种增强“非遗”项目“造血”功能的活动,要比被动式保护更有效果。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4项,省级“非遗”项目85项,市级“非遗”项目240项。不少“非遗”项目,已是知者寥寥、后继乏人,有的已经濒临绝境。“非遗”能延续至今,个中原因是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非遗”的文化火花也不应轻易熄灭。
对于“非遗”给予政策倾斜式的保护,或给予一定的补贴,或由政府出资组织公益性演出和展示,相当于“输血”,最终“非遗”想要不成“遗憾”,还需要建立自身的“造血”功能,以维持长久发展。
“非遗”技艺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不谙电子商务,甚至有的传承人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譬如复原唐代越窑“秘色瓷”的董文海,整日埋头于作坊之中,没有淘宝、没有店面,想要购买他的作品只能登门;嵊州的仙家岗芽茶也有千年历史,茶汤前味花香后味果香,而传承人朱笙元的芽茶销售模式还是靠着一部电话机;新昌同兴茶食的传统食品,虽然有自己的淘宝店,但月均点击量是个位数,显然没有下功夫推广网络营销……
都说“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非遗”若没有市场为产品作“回响”,那么保护逐渐就会成为被动式或仓储式保护,终将躲在历史的角落里积尘落灰。
“非遗集市”的闹猛,说明很多“非遗”项目是大有市场的,有关部门在保护上,除了帮助“非遗”技艺传承人拓市场外,还可在过年时举行“非遗庙会”,开通“非遗吃货一条线”、“非遗手工艺游”等针对性较强的旅游线路。市场在变化,“非遗”的传承与销售,需要适应变化的市场。同理,生活在更新,“非遗”也要调整姿态,更好地融入变化的生活。
得到市场的回应,“非遗”才不会成为绝响。
作者:若 璞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