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对作家看法可以说“不”

2017-06-12 09:1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以作家卢新华的一句话“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为材料,询问考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并要求“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卢新华的这句话,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世界上的书除了“有字之书”就应该是“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应该属于“无字之书”;而与“心灵之书”相对应的应是“物质之书”。因此,对卢新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像他所说的“有字之书”是指书本知识,“无字之书”是指自然社会,“心灵之书”则是“吾日三省吾身”。考生也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指出这句话的瑕疵,大胆说“不”,并加以评析。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高考的每一分关系到他们的未来,顺着作家的看法写下去是最为保险的,也无可非议;但是,在语文高考结束后,各地市大量的老师,包括不少名师参与了作文题的评析,一边倒地赞成作家的看法,只是对如何写好关于“三本书”的作文进行阐释,这就显得有点不太正常了。我们不能指望所有老师都说这句话存在瑕疵,但至少应该有老师能对这句话做不同角度的分析,但是这样的老师没有出现。

一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名师,平时在教师培训、课堂教学中大谈特谈“批判性思维”,但分析这句高考话语时,却只谈论该如何写好关于这“三本书”的作文。一些一线教学的老师的态度也十分复杂,没有人愿意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为教师,应该有大胆质疑的意识, 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著名教师吴非说过:“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老师在题海中翻滚摸爬,已经习惯于把教科书上的文章、试卷上的题目视为“权威性的、不容更改的真理”,不敢对之产生怀疑。

试想一下,一个不敢质疑、缺少思想的教师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呢?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就会成为学生的思维惯性。教师如果缺失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就难以形成创新意识,长大以后就难以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不仅对学生提出了具有质疑精神和创新品质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同样的期望。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一定要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加快培养现代型的思维品质,让自己与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共同成长!

作者:何学港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