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9岁的寿小平是诸暨市牌头镇做防盗窗生意的店主,他从今年正月开始,每天有空时都会带上工具,从越兴路的家里出发,一路走一路捡烟蒂。4个月时间,累计捡了1.6万多个烟蒂。这些烟蒂都被收集起来,他说,等攒到5万个,就开一个环保展览。(5月24日《绍兴日报》)
不少人对乱扔烟蒂的行为不以为然。烟蒂虽小,其实危害却并不小。它是垃圾,会影响环境,让干净的道路上长出点点雀斑,既不雅观,又会增加环卫工人的清洁难度。烟蒂里难免会含有一些细菌,会造成环境污染。往大了说,小小的烟蒂,甚至可以埋下火灾隐患。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折射出少数烟民文明素质的欠缺。正是如此,许多地方都曾掀起捡烟头运动。网曝西安市委书记因为经常捡烟头,被人们称为“捡烟头市委书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地上的烟蒂,反映着文明进步的程度。
捡起几个烟蒂,并不困难,但要捡尽地上的烟蒂,却并不容易。这是一个脏活累活,一次次的弯腰下去,腰累、手疼,对于年近六旬的寿小平来说,更是如此。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寿小平顶着不被理解和流言蜚语,每天出去捡3次,每次捡一个半小时左右,有时甚至要捡到夜里12点。
寿小平说,“捡烟蒂这样的事情,小归小,总归需要有人去做。”“我们普通人无法为国家、为社会回报些什么,但像这种能力范围内的小事总该尽量去做。”正是这样朴实的话语,对社会强烈的奉献心和责任感,支持着寿小平的行动。在他看来,身体力行捡烟蒂的好处,比起单纯的宣传来说,更有效果,“我一边捡烟蒂,一边就能对抽烟的市民进行劝导。他们看着我在捡,也就不好意思乱丢了。”
普通人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大,寿小平用自己的行为做出了回答。在他的影响下,当地16家商店加入劝导队伍,把自己的商店门口当成了维护公共卫生的“责任田”,劝导顾客不要乱丢烟蒂;更多的人由不好意思到自觉,养成了把烟蒂扔到烟灰缸或垃圾桶里的习惯;在牌头街面上的烟蒂越来越少了,他的水泥桶渐渐装不满了。
捡起小烟蒂,成就的是大文明。寿小平用一个普通人的坚持和行为,推动着文明的脚步。
(关育兵)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