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课像讲小品,教学效果怎么样?

2017-04-17 09:20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朱敏忠抛开教材上课,将舞台艺术融入教学,在课本理论的基础上“加料”,收获了一片叫好声。他上课的时候基本上不点名,但到课率很高,鲜有学生会缺课或迟到。(《绍兴日报》4月14日)

思想政治课内容大多比较枯燥,朱敏忠老师用自己的理解将知识点串起来,结合社会热点,讲得像小品相声,每次上课都要加座。从这个角度看,朱敏忠老师的课,受学生欢迎,源于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妙趣横生。

现今的一些大学课堂不受学生待见,学生有玩手机的、打瞌睡的、发呆的、神游的,更大胆的干脆直接逃课。学校管理者想尽办法,电子点名、收手机、惩逃课、奖全勤,却依然收效甚微。于是,一些老师靠出奇制胜来吸引学生听课。

与其他课堂相比,小品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笑口常开。但是,众多学生前来听课,有没有可能更多的是冲着课堂上的表演而不是学习的内容?要知道,对课堂有了兴趣,并不等于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

曾经有一所中学,整个教研组都推行小品式教学,想办法找笑点取悦学生,结果呢?学生课堂上是开心了,但由于教师教得缺乏深度,学生学得较为肤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小品式教学,大多是教师的个体即兴表演,缺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更难以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当然,也有可能像朱敏忠老师那样妙趣横生地上课,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吸引学生,也让学生从对课堂形式的喜欢进而喜欢上所教的学科知识。

引导学生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小品式的教学还是不够的,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深入钻研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呈现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提出见解的习惯,通过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作者:何学港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