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游泳课程的设置,有力地彰显出学校对个性化办学的追求,对产生更多个性化人才的渴望。清华大学能够响亮地提出“不会游泳不得毕业”,相信清华大学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独特的高校人才培养之路
清华大学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新生入学后将进行游泳测试,不会游泳的学生必修游泳课,通过者才能获得毕业证。
清华大学的这一校规并不是随意制订的,它是建立在为学生开设游泳课,让学生有充分训练条件的基础上。清华大学开设游泳课是基于学生实际、学校历史和现实条件,并不是突发奇想。因为游泳是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而且游泳的锻炼效果比较好,对清华大学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同时,早在90多年前,清华大学就提出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不能留洋的规定;再加上现在的清华大学有室内的陈明游泳馆和室外的西湖游泳池等提供学生训练。因而,清华大学完全有理由开设游泳课,完全有底气要求本科毕业生通过游泳测试。
清华大学的这一校规之所以引起外界的关注,是因为清华大学将游泳这一课程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竟然与堂堂清华学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游泳是一项健体的技能,竟然要强加到“学知”的名牌大学生身上,这不免让人产生诸多议论。而清华大学敢于这么做,恰恰体现出它的个性化办学追求。大学办学需要个性化,这与多年来大学办学的千篇一律导致无法产生杰出人才有关,同质化的教育模式,“格式化”的课程设置,让大学没有了个性特色,也让学生失去了个性特长,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对这一现状质疑的凸显。
一所高等学府,尤其是著名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大学的个性,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师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上,也体现在学科设置、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课程是大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所学的课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课程就可能对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大家熟知的梁实秋在清华大学不会游泳,但如果梁实秋在清华大学擅长游泳了,会不会影响他以后的写作风格和人生成长呢?想必是肯定的。一些顶尖大学都十分注重课程的设置,希望通过课程变化来引导学生的人生追求。清华大学游泳课程的设置,有力地彰显出学校对个性化办学的追求,对产生更多个性化人才的渴望。清华大学能够响亮地提出“不会游泳不得毕业”,相信清华大学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独特的高校人才培养之路。
作者:何学港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