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挽留“村官”,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在年轻“村官”、大学生“村官”队伍不断壮大、流动性亦随之加大的今天,它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真正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官”的个体成长并行不悖、真正让村民与“村官”成为命运共同体
日前,诸暨市应店街镇丰周村村民给镇党委政府寄去一封联名信和一面锦旗,深情挽留带领他们发家致富、今年考上了事业单位的村党支部书记黄斌。最终,黄斌选择了留下来。(3月29日《绍兴日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面对村民们的盛情,黄斌只是沉默片刻,便作出了留下来参选的命运抉择。相信这并非他的一时冲动,而是面对自己辛勤耕耘了四年的这一方土地仍有依恋,对天天打交道的村民仍有牵挂,仍有许多梦想要在这块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放飞。
黄斌留下来了,丰周村的发展有了领头人,更长远的规划已经在制定、更美好的蓝图已经在描绘、更幸福的生活已经在向村民们招手。但回过头来,他所作出的牺牲,也值得我们好好掂量一番。
这种牺牲,有社会地位上的,毕竟,体制内与体制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有前途上的,可以想见,像黄斌这样一个有思路、有胆魄、有丰富基层经历的年轻人,进入事业单位后,脱颖而出的可能性非常大,而留下来,或许一辈子就是一个“村官”;有经济待遇上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远远较“村官”为高;有生活上的,不说其他,现在黄斌的上班路就是漫长的40多公里!
将心比心,怎样对黄斌的付出有所弥补?或者从更广层面来讲,怎样让他这样的年富力强的“村官”能安心、放心地扎根基层、奉献村民,都值得我们思考、求索。
比如,在体制壁垒、身份“坚冰”正在逐步打破的大背景下,能不能试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兼任“村官”制度,既解决类似黄斌这样的个人身份问题、经济待遇问题,又能保证村级经济发展仍有可信赖的带头人。
再比如,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近年来更是直接从中选任了一批乡镇领导。但走的仍是“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能不能为这批特定的对象设置更具针对性、灵活性的选拔机制、评价机制,并增加实际工作能力、民众满意度等方面的权重,让他们感觉更有奔头,更有未来。
村民挽留“村官”,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在年轻“村官”、大学生“村官”队伍不断壮大、流动性亦随之加大的今天,它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真正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官”的个体成长并行不悖、真正让村民与“村官”成为命运共同体。
作者:陆海峰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