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宏伟目标,但无坚韧相伴,就难至光辉顶点;虽有忧患意识,但无坚韧支撑,就难以开拓向前。我们的事还多,路还长,复杂因素和严峻挑战时常相伴,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弘扬坚韧不拔的“会稽风度”,当是每个绍兴人所应具有的品格和风貌
毛泽东称赞绍兴为“名士乡”,这个定位极其准确而重要。“剑南歌接秋风吟”已是会稽名士的优秀传统,让后人与他们“忧忡为国痛断肠”的心声发生强烈共鸣。其主流特征可以归结为硬气与韧性。越人之硬气,表现在内重耻辱而时以鞭策,外重名节而勇于殉道,这种敢于抗争的阳刚之气,犹如会稽山石,“粉身碎骨浑不怕”。越人之韧性,表现在逆境中顽强生存,于困厄里隐忍坚持,这种坚韧不拔的阴柔之性,恰似鉴湖清水,“抽刀断水水更流”。两者合二为一,相互交融,这就是中国文化渊源的“阴阳之道”啊!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孔子“南方之强”赞说的注释:“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这与“北方之强”的风气刚劲、好勇斗狠颇为不同。地处江南的水乡泽国,环境温馨柔和,人性禀赋如水一般,具有温和、沉稳的特性,而人格的强大往往体现在以柔克刚、“宽柔以教”上。鲁迅也说:“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要义就是韧性。”(《娜拉走后怎样》)“坚”与“韧”,其含义是相通的,这是对越文化精神极其精辟的概括。
“宋诗第一人”陆游的生命自白:“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陆游遭遇投降派设置的“诗祸”,是宋代一桩最大的“文字狱”冤案,他是儒风融道骨,浩歌惊世俗;诗魂长歌,“六十年间万首诗”;英灵不朽,“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真是名副其实,一生三游: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他用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铸就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洋溢着坚韧的生命风采。明末遗民张岱作出了“隐忍苟活”的抉择,“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抱着“国亡史不可亡”这样的信念,几十年坚持不懈地著史,堪称“明代的司马迁”。他就是以这种方式“誓不事清”,坚持着“韧性的反抗”。这个“韧性的反抗”也成为鲁迅的标志,关于“韧”,他说就是“锲而不舍,埋头苦干”。
绍兴人一说起北京大学,就为两位著名校长的会稽风度而感到自豪。蔡元培先生坚持道德自律,在北京大学组织“进德会”,实行“八戒”:不嫖、不赌、不娶妾、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因为“新人口论”,马寅初先生被斗得很苦,全国都在批判,给他泼冷水。但马寅初非常坦然,他说:“我不怕孤立,不怕坐牢,不怕油锅炸。”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事迹,正是对越文化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啊!
鲁迅先生教育青年人要做到: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韧”的精神是科学性、专一性与执着性的综合体现:有咬紧牙关的坚持,也有超脱安然的放弃;有壮怀激烈的拼搏,也有心如止水的淡泊;有天高地广的博大,也有精益求精的细微。坚韧不拔,它表现为人的秉性,即锲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奋斗不息的精神。韧性是个人与种群进化的关键要素,是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志,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
尤其是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严肃认真、坚定自觉地抓好作风建设。既要有一股“动真”的冲劲,针对思想作风中那些主要矛盾、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坚韧不拔抓落实上,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魄力,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才能确保作风建设逐项落地、取得实效。还要有一股敢于“碰硬”的狠劲,抓作风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只有增强敢抓的意识,严查严纠,对不良现象“亮剑”,才能切实根除作风建设中的“顽症”。
虽有宏伟目标,但无坚韧相伴,就难至光辉顶点;虽有忧患意识,但无坚韧支撑,就难以开拓向前。我们的事还多,路还长,复杂因素和严峻挑战时常相伴,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弘扬坚韧不拔的“会稽风度”,当是每个绍兴人所应具有的品格和风貌。坚韧不拔,发展壮大;坚韧到底,无往不胜。
作者单位 市越文化研究会
作者:怀谷 编辑:陈文华